段维娜
2022年11月01日
“我在做信息录入工作,不能回家陪伴孩子,工作上的压力让我这几天开始出现失眠……”10月24日,海勃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线上“和谐之家”公益热线志愿者郭思远接听了一名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求助电话。这是海勃湾区心理疏导热线开通以来,郭思远接到的最为常见的心理求助类型之一。
郭思远一边倾听,一边劝导,为对方提供一些实用建议:“咱们先放松情绪,转移注意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你们的付出,你也在为社会作贡献,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听到郭思远劝导,电话那边的声音变得舒缓了。
“疫情期间,每个人都在为防控做着不同的贡献,需要应对的状况更是难以预料,更容易焦虑。”郭思远说,在一线抗疫的工作者是可爱的逆行者,最值得敬佩的一群人,他们更需要自我保护和心理安慰。
“我们居家办公期间的工作就是接听市民打来的电话,为有需求者提供心理疏导,缓解疫情下民众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热线是严格遵守保密及伦理原则的。”郭思远说,工作人员接通电话后,会先了解咨询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掌握的信息提供实时心理支持和必要的心理援助服务。
面对疫情,心理波动是每个人都要过的一关。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生活、工作甚至身体状况都会产生积极的正向能量。在帮助了许多一线抗疫人员的同时,海勃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志愿者发现,居家或隔离期间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是另一类最常见的问题。志愿者在倾听和理解求助者的同时,给予分析和引导,让他们情绪得以缓解。
“学生封闭家中学习,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担心返校后会不适;隔离在家,学生网课学习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引发家长焦虑和亲子关系紧张……”志愿者王小利说,随着线上教学的开展,“居家如何学习”成了家长们关注的重点,而出现焦虑和紧张等应激反应是正常的表现,学生和家长应该学会正确认知。
通过热线,王小利建议家长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更敏锐地觉察自身变化,充分调动自身应急能力作出及时应对与调整,并且教给家长一些沟通的技巧。
“很多家长后期打来反馈电话,说根据我们的建议,亲子关系缓和了,网课的效果也提升了。”王小利随后通过电话回访跟踪,持续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干预,不断增强其心理能量,慢慢地让他们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我们有4位专业人员接听热线电话,每天2位人员轮班,每个班至少接听三四个电话。”王小利告诉记者,提供心理援助的志愿者均经过严格筛选,具有专业资质并接受过咨询伦理培训。
据了解,海勃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自10月21日开通心理疏导热线以来,共计接听热线电话20余人次。
(段维娜)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