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闭馆 线上开馆

市民“云享”文化大餐

张靖爽

2022年11月01日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举办线上展览。

市博物馆开设线上展厅。

市图书馆为市民提供海量阅读资源。

市群艺馆为市民开设“云端课堂”。

VR看馆、免费在线阅读、手机上学艺……“疫情防控不出门,在家也能享受高质量的文化生活。”10月23日,市民俞佳丽感慨地说。

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多家文化场馆积极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尽力做到服务不缺位、精彩不缺席,实现闭门“不谢客”,优质服务“不打烊”,让全市人民“宅”在家里也能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 乘云入网,畅想文化时光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自10月10日闭馆后就为市民烹饪了一场线上文化盛宴。“经典展览回顾——团结一心 抗击疫情”乌海市书法家专题网络微展、“喜迎二十大 礼赞新时代”乌海市书法、美术作品展、“郭世红:丹青写春秋 妙笔挥毫情”个人展、“乌海市美术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书法讲堂学员作品线上微展”等,这些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书画展争奇斗艳,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一家子都是书画爱好者,每逢双休日必会去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里看看大师们的作品,品品其中的精髓。这几天因疫情防控我们不能外出,家里人原本还琢磨着要从哪儿搜罗点儿书画作品取取经,结果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的微信公众平台就发布了线上展览,这对我们一家子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啊。”书法爱好者李文彬说。

“我们推出的每一个展览都各有特色且内容丰富,例如‘团结一心 抗击疫情’乌海市书法家专题网络微展,共展出20幅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抗疫主题作品,让市民在观看展览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万众一心的浓浓‘抗疫’情。在其他几个展览中,我们还推出了不少名家名作,让市民在手机上就可以充分领略书法、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市美术馆工作人员黄旭欣告诉记者,不光是线上展览引人入胜,还有VR看馆让书法、绘画爱好者们纷纷留言叫好。

“线上逛展馆真是深得我心啊,3D虚拟全景展厅的展示方式让我们比在现场观看还要清晰。这样的做法真是不仅丰富了网络文化资源,还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市民吴万鹏说,他现在只要一有时间就会进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的微信公众平台进行VR看馆,深入学习。

图书馆:

海量图书掌上阅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市图书馆于10月10日12时起开始闭馆。“闭馆期间,为继续给读者提供切实高效的阅读服务,我们连线了超星读书、中国国家图书馆、读联体·数字资源共享阅读服务平台、中国知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等多家网站和App,为市民提供涉及传统文化、军事、管理、财经、文学、情感、家庭、健康、时尚、娱乐、科技、教育等类型的100万本电子图书、2万余集视频、8800种中文期刊、40万篇博士论文、2万余条音频等阅读、学习资源,读者通过登录市图书馆网站服务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即可在线阅读。”市图书馆馆长左北辰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市图书馆还推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历史中延续传承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并从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科技文化、器物文化四大方面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深度解读,并构建了26个主题文化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本身就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市图书馆推出的这个知识库简直是送到我心坎儿里了。这几天我与孩子一同翻阅了不少内容,发现这些内容既贴近生活又富有趣味性,孩子学习起来更容易接受。”市民张杰说,近期他们一家人虽然天天“宅”在家里,但过得非常充实,收获也很大。

“鉴于很多人有学习需求,我们还特地准备了国内考试、出国留学、小语种、应用外语、职业认证、求职指导、文献调研与信息素养等多类精品图书。让市民在自我保护的同时,也能通过线上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自我提升。”左北辰说。

“对于我们这些喜爱阅读的人来说,身边图书馆、书店都暂时关闭的日子着实有些难熬,还好市图书馆和海区图书馆都有海量的免费阅读资源,让我们依旧可以在家以读攻‘毒’。”市图书馆的常客王琪说,“我阅读时,就会打开iPad利用市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给女儿播放适合她听的有声读物,朗读者们声情并茂地讲述,让孩子也听得可入迷呢。”

市博物馆:

云“逛”展馆,尽享文化大餐

元代胡人骑兽烛台、元代飞天石雕、宋代堆塑人物陶砖、察合台金币、西夏持剑武将石雕像……市博物馆馆藏精品亮相该馆的“线上博物馆”后,不少市民直呼,“在线观赏文物精品的同时还可以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真是棒极了”。

“听朋友说乌海的各大文化场馆都推出了线上活动,我这个历史迷就赶紧进入市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平台看了一眼。果不其然,‘乌海博物馆精品文物线上展厅’已‘开门’迎客。足不出户就可以看文物的感觉太棒了。”家住海勃湾滨河华府小区的居民郝志杰说。

“之前,我们在接到《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后,就用最快的速度充实完善了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推出线上精品文物展览。如此一来,广大市民可以随时在线观赏了解市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精品文物菜单栏版块展示了市博物馆中藏有的国家级珍贵文物的超清照片。”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孟睿介绍说,“与此同时,我们还推出了文物知识公开课,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文物的相关知识。我们想用最丰富的线上活动把博物馆的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让广大市民朋友在抗‘疫’的同时愉悦身心,增长知识,满足文化需求。”

使用市博物馆线上功能的历史教师孙振宏说:“基于职业原因,我对博物馆一直都是特别关注且喜爱,无论走到哪儿逛博物馆一定是必然行程,我更是咱们这儿博物馆的常客。这些天,因疫情防控暂时出不去,我就在网上博物馆逛逛。不仅看咱们市博物馆,还看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各种网上展览。”

市群艺馆:

“云端课堂”干货满满

闭馆不闭网,数字服务不打烊。闭馆期间,市群艺馆的工作人员除了组织大家创作抗疫主题作品外,还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推出了乌海非遗作品展览以及第九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展播和“云端课堂”。“面对当前复杂的疫情形势,我们的线下活动已全部暂时停办,但多元化服务坚决不能‘打烊’。”市群艺馆副馆长卢芹告诉记者,为给市民提供优质服务,让市民朋友在“宅”家期间也能过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他们沟通联系了舞蹈、乐器、声乐等方面的老师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开设“云端课堂”。

家住海勃湾鑫海小区的吴莲英和老友张秀琴都是市老年大学的学生,学习舞蹈是她们现在最喜欢的事。“刚待在家里那两天,我俩谁也坐不住,就拿着手机聊天、打麻将,很是无聊,后来无意间看到市群艺馆开了线上课程,我俩特别欣喜,赶紧点开跟着学习。”吴莲英乐呵呵地说,“在市群艺馆的公众平台里不仅能听课还能学艺,这下我们这些老人就算整日待在家里也不无聊了。”

对高三学生张嘉琪来说,这个“宅”家时光让她“充足了电”。“我本身就打算报考艺术院校,所以平日里不仅会进行专业艺术学习,还会特别关注相关知识和信息。这不,这几天我就是到处找舞蹈课程,那天在微信朋友圈偶然看到市群艺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线上舞蹈课程就点进去看了一下,虽然课程时间不长,但干货满满,很实用。”张嘉琪说,接下来她会每天关注市群艺馆推出的“云端课堂”,让自己的“宅”生活不“废宅”。

(张靖爽 文/图)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