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骨子里的节俭

2022年11月02日

■市井故事

周圣元

那天在广场转悠,无意中听见一位老人说:“那时候可不敢想啊,顿顿有肉吃,鸡鸭鱼肉还要变着花样吃,一吃重样就不耐烦。”

我被触动了。当年,一周能吃一顿肉就不错了。那时总想,顿顿有肉吃,就相当于过年了。而如今,我们操心的反而是,顿顿吃肉怎么受得了?

我由此想起从前节俭成癖的老王。他的节俭故事,对从没吃过苦的年轻一代,或许有教育作用。

老王是一个乡干部,每月都有几十元工资,经济条件不错。但他小时候家贫,吃过很多苦,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那时候,干部职工在乡政府食堂吃饭,是要自掏腰包的。老王为了省钱,只打点饭端回宿舍,就着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吃,舍不得花钱买菜下饭。但食堂每周打一回牙祭,那香喷喷的扣肉实在馋人,他就偶尔咬牙买一碗。可他认为,美味得慢慢享用,才滋味绵长。他端回宿舍,迫不及待吃了一片扣肉,嫩嫩的、滑滑的,来不及品味,扣肉就钻进喉咙去了。他记不清上次打牙祭是什么时候,反正肚里连油星星儿也没了。他感觉,扣肉真是世上难得的美味儿。一碗扣肉十来片,块头儿不大,紧着量吃的话,他一顿能吃两碗,三碗也能吃下去。有的同事不大节俭,一次买两碗三碗,一顿就吃光了。他决不那样,规定一顿最多吃两片,每天只能吃一次,好日子得细水长流。因此,他将剩下的扣肉盖好,收了起来。

按计划,即使每天只吃一片,这碗扣肉也能管够一个星期。这样,他每天都充满希望,每天都有滋有味。可为难的是,扣肉必须吃热的才好吃,他没办法弄热,只能去食堂蒸热再吃。食堂大师傅倒很热心,但后来不知怎么就有了怪话,说他是吝啬鬼,一碗扣肉吃几天,总是勾起别人的馋虫。本来也没什么,不听就行了,但他不能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后来,他便不去食堂蒸热,而是打来米饭,把扣肉埋进去,将米饭的热气传递给扣肉,吃起来仍然有滋有味。

老王有次病得不轻,请两位同事送他回家。他一路上心里七上八下的,如果按正常速度,到家后势必要请两位同事吃顿饭。按当年待客之道,每人煮碗面条是免不了的,如果面子上要过得去,最好每人再加个荷包蛋。老王节俭惯了,家人更是节俭到几近吝啬,哪舍得轻易待客?为错过饭点,他谎称不舒服,在树下歇歇,这一歇就歇了一个小时。不用说,回到家已过了饭点。两个同事早已饥肠辘辘,满心指望吃顿热乎饭。他却说:“谢谢你俩送我回家,我就不留你们了。”同事哭笑不得,可也知道他的秉性,只好怏怏而归,这事从此传为笑谈。

如果这事往后推几年,就不需要麻烦同事送他回家了,也无须煞费苦心错过饭点再进家门,因为公路通车了,有了招手车。后来,他买了自行车。不过,他把自行车看得比命还重,轻易不外借。他盘算的是,借出去用坏了得自己修,用不坏也有磨损。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老王还闹出过酱油里加盐、醋里兑酸水、酒里加凉水的笑话,都是物质匮乏闹的,没谁大惊小怪。

如今,听到这样的节俭故事,会让人大跌眼镜。但我作为和老王同时代的人却很能理解。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