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粮票

2022年11月02日

■伍德宸杯故事征文大赛

魏建华

如今,只有在古玩市场才能见到的粮票,却在我的记忆深处烙上了无法抹去的时代印迹。

记得1979年春天,当时在家乡小镇上初中的我,一天下午课外活动时因为饿得实在不行,便跑到乡供销社的饭店去买白面馒头。馒头不贵,只有0.11元,这钱我有。但卖馒头的师傅却说:“学生,再给半斤粮票。”这粮票我没有。因为这粮票只有当时的工人干部才有,我父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粮票不能买!”卖馒头的师傅退了我的0.11元,我只能含泪离开了饭店。

1980年,我到离家120公里外的县城上高中,父亲套上家里的驴拉架子车,拉了160公斤小麦到乡粮管所兑换了320斤粮票,我才在学校食堂用粮票和钱吃饭。当时,在我心目中,这长不过两寸、宽不到一寸的“有价票证”比钱还金贵,因为没粮票你即使手里有钱也吃不上饭呀!

1983年,我考上了大学,有了一个月33斤粮票的待遇,我平时省一个馒头,就节约下2两粮票。1993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全国粮油价格敞开供应,粮票被宣布停止使用时,我手中已经节余了300斤粮票。自己节余下的300斤粮票,一夜之间忽然变成了废纸,着实让我心疼了好一阵子,心想:早知道粮票有一天废止不用,我为什么这十年不放开肚皮吃,以至于将自己“饿”得瘦骨嶙峋,结婚时才46公斤的体重呀!

不过,这300斤粮票我却一直保存着。去年,一个收集古币的古董商人出300元要买我那300斤粮票,我也没卖。古董商人说:“你不收集古玩,留它何用?”我笑着摇了摇头。古董商根本不懂我的心思,因为300元钱在我心里还比不上当年一个白面馒头,我保存这300斤粮票,纯粹是在保存生活的一段记忆:小时候,粮票是我向往吃饱肚子的一个白面馒头;长大后,粮票又一度是我工作的“身份证”;而现如今,粮票是深嵌在我记忆深处的乡愁。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