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荣
2022年11月03日
■我为群众办实事
□本报记者 孟荣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创新社会救助方式的发展思路,结合“城镇化水平高、人口居住集中、困难群众相对较少”的特点,制定了《乌海市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方案》,明确生活服务、健康管理、照料护理、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和资源链接等6类24项服务类社会救助内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积极推动形成适应特殊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货币+实物+服务”的救助方式。
完善服务网络
精细救助摸准兜全
低保户刘某的孩子患有抑郁症,整日情绪低落难以入睡。在了解情况后,社会救助协理员及时将情况反馈给街道,街道与承接机构共同评估后,决定为孩子提供心理辅导治疗,并取得明显效果。
为了更精准、更高效地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我市以专业社工机构为主导,属地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志愿者积极配合,对困难群众逐户、逐人开展入户摸底排查,形成“一户一档”,为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提供坚实依据,不断满足特殊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困境,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指数。截至目前,全市建立个性化服务档案1400余份。
强化服务统筹
调动各类救助资源
新桥社区困难群众尤某身患残疾,独自在家时做不了饭。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为其从为老餐厅订制餐饭,解决了其吃饭问题。
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我市不断整合救助资源,培育救助主体,发掘救助力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救助格局;引入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工作站等社会组织及暖心帮办团、陈姐工作室等,共同开展家庭综合服务,将困难人员的生活难题转化为由政府、社会组织、社区邻里、家庭互助等多元共担的服务。
在开展服务类救助的同时,我市鼓励邻里为缺乏亲友支持的特殊困难家庭老人提供定期访询,引导物业公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关注老年人生活习惯,一旦发现有不良征兆及时向村(社区)反馈信息。
开展救助服务
多举措解困送温暖
低保户郝某高龄,并患有肺气肿卧床无法外出。街道与承接机构对郝某的情况进行评估后,决定为郝某提供照料护理服务。
在满足困难群众的物质需求外,我市还将社会救助工作由原来发钱发物的物质救助向社会融入、资源链接和能力提升等服务类多维救助转变;在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过程中,重点关注困难群众中的特殊人群,为不能自理人员提供生活帮扶和照料护理服务,对有就业需求的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服务,对有特殊需求的社会救助家庭提供心理抚慰、社会融入等精神层面的服务。截至目前,市民政局累计开展服务类救助367人次。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