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老祖宗过日子 都用啥“家伙什儿”(二)

韩建慧

2022年11月03日

绳纹灰陶罐

黄釉陶魁

双耳三足铜鼎

兽面辅首衔环铜壶

龙首三足铜鐎斗

铜玉壶春瓶

■“两个打造”·博物馆里的宝贝

本报记者 韩建慧

咱老百姓过日子,离不开瓶瓶罐罐、锅碗瓢勺。现代人有各种各样趁手好用的“家伙什儿”,古代人日常都用啥,跟现代人常用的都有啥区别?粮食都装在什么地方不易被虫吃鼠咬?酒水如何保存不易变质?没有精美小汤碗的年代,古代人用什么来盛羹汤?美化家居环境有什么东西从古流传至今?在这一期的《博物馆的宝贝》中,记者继续带您欣赏市博物馆里的精美展品。

粮食装在陶罐里

新地古城遗址位于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作为我市目前惟一一处西汉早期延续至东汉的古城址,新地古城及其周边墓葬群出土的文物,显示出这里曾经也是一座人口众多、百业繁华的边塞古城。

据考古专家推断,新地古城始筑于秦代,为临河筑四十四县城之一,到汉代仍沿用此城。《乌海市志》记载,汉代,乌海地区当属朔方地,曾设有府衙、“贾市”及作坊。作为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边塞地区,这里也许经常发生战争,但更多的时候也在贸易往来,人们制造出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多种手工业制品,进行自由贸易,城中发现不少秦“半两”钱、汉“五铢”钱便可说明这一点。

老百姓过日子,当然也少不了要存粮食。如何保证粮食不会被虫吃鼠咬或者在战争中不会遭到损毁?制作囤粮用具当然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市博物馆的展品中,就有一件出土自海勃湾区新地古城遗址的绳纹灰陶罐,断代为西汉时期,材质为泥质灰陶,体型硕大,上部有四圈绳带纹装饰,其腹部最宽处直径达89厘米,高74厘米,推测应是储存粮食的器物。

这件绳纹灰陶罐还是国家二级文物,最值得一提的是,以当时的制陶技术,烧制如此大型的陶罐是非常难得的。

羹汤装在魁斗里

现代人喝茶、喝汤、喝酒都有不同的杯、盏或碗,古代人也不例外。甚至在古代,人们更加重视食具的精致适用。比如,古人饮酒就有许多酒器,造型不同,名称各异。有卮、爵、觯、觚、觞、杯等,其中“杯”算是饮酒器的通称。除了饮酒器,还有盛饭用的“柶”,形状长得像如今的勺子,但却除了盛饭的功能外,还兼顾了“礼器”的作用。

那么,古代人吃粥或者肉汤一类的食物又用什么来盛取呢?据说,这种器物叫做“魁”。魁,有如近代的瓢盆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件。

在市博物馆里,就有一只出土于海勃湾区三坝墓群的汉代黄釉陶魁,虽然是出自古墓里的冥器,但中国人讲究事死如事生,陪葬的器物也多以正常生活器物呈现。因此,通过这件黄釉陶魁,我们可以近距离看看古人用的“羹碗”长啥样。

这只陶魁也的确很像一个平底的“瓢”。广口、束颈、弧腹、圈足、颈部一侧有龙首形的手柄,龙首两眼突出,嘴巴大张,龙须直立,造型非常狰狞。有柄很好端,平底圈足放在案上又很稳,弧腹又具备一定的容积,“魁”的出现,足见古人的生活智慧。

煮肉可以用铜鼎

《淮南子·说山》中有言:“有足曰鼎,无足曰镬。”鼎和镬既是礼器,也都是生活中的“炊具”。

鼎,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鼎成为礼制重器,被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在《左传·宣公三年》有这样的文字:“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意思是说,夏禹治水之后,建立了夏朝,把华夏大地划为九州,用九州之税贡铸了九鼎,把各州山川象物刻于鼎上,使民能知神奸,永保国泰民安。由此,“九鼎”就成为“华夏第一国”的镇国之宝,它与华夏开国胜地钧台共同标志着华夏文明的开端。我们常说的“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鼎足而立”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见证着“鼎”这种古老而神圣的器皿对华夏文明的深远影响。

“九鼎”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由夏传到商,由商传至周,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兴起,互相争夺霸权,周天子已难控制,于是就有了“问鼎中原”这样的词语。

然而,在鼎成为礼制重器之前,它单纯的功能,就是烹煮和贮存肉类的食物。常见的有三足鼎和四足的方形鼎,在市博物馆里就有一只出自汉代的双耳三足铜鼎,三足像兽蹄,环钮上还有圆锥形的造型,据说应该是鸟形的简化。

酒水装在铜壶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件文物、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故事。例如,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它以品类繁多,造型精致奇特,纹饰严谨逼真,铸造技术先进完美而闻名于世。

在青铜器形的制作发展过程中,“铜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壶就是盛酒或者水的器皿,它的形状因时代不同,变化较大。商代的壶多是扁圆形,大腹、贯耳、圈足;西周的壶圆形长颈,大腹有盖,两旁有耳,作兽头衔环;春秋时的壶,鼓腹长颈,肩上有两个伏兽;战国的壶更接近于后来的瓶子,也有方形的壶,就是汉代钫的始祖。

到汉代时,铜壶已有定式。造型优美,小颈、鼓腹,口外侈,圈足,饰弦纹,腹侧有一对铺首衔环,这是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样式。市博物馆里就有这样一只,高达31.3厘米,壶形完整,可以前去一睹为快。

三足鐎斗功能多

我国著名文物专家马承源先生在《中国青铜器》一书中这样介绍:鐎斗,体呈盆形,下有三足,细柄向上曲,柄首常做成兽头形,口部带流。

这种形状的鐎斗在市博物馆里也有一件,名为龙首三足铜鐎斗。基本形状正如马先生所述,盆形,下附三足,腹部安有一柄。

在汉唐时代的墓葬中,常见鐎斗,多为铜质和瓷质。关于鐎斗的用途,争论很多,马承源先生认为,鐎斗是汉晋时期的一种炊器,可能用于军旅,是古代行军打仗时所用的炊器,与刁斗的功能差不多。刁斗,又名金柝,就是行军用具,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巡更的时候还能敲打发出声音,《木兰辞》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有文物专家认为,汉代的铜鐎斗是最早的单人炊具,因为其容量大约为1斗,刚好够1名士兵使用,就像是士兵们自己用的“碗”。

还有的学者认为鐎斗是反映酒文化的饮酒用具,作温酒之用,但也有学者指出鐎斗的器形不适宜温酒。另外还有温浓液食品的羹器,火锅的“雏形”等说法。但综合来看,将鐎斗定为饮食所用的温煮器应是没有问题的,但其到底用来煮什么东西,则难有定论。

家装摆设有春瓶

春瓶是什么?在古代,它原本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

便如现代人家中的花瓶一样,春瓶不但是一种美化家居生活、彰显雅致文化的用具,还是古人审美艺术的表现。

玉壶春瓶又称玉壶赏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

在市博物馆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只元代的铜玉壶春瓶。这只春瓶体态匀称,造型纤秀,非常好看。关于“玉壶春瓶”名字的来源,一般都说是因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章中有“玉壶先春、冰心可鉴”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中有“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的句子。但不拘如何,玉壶春瓶,都是一种雅致之美的体现。

主办

乌海日报社 乌海博物馆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

都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就要去这座城市的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展品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浩荡的时光长河;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通过藏品与先贤晤面,掀开历史的面纱,接受文明的熏陶和洗礼。

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乌海博物馆也不例外,作为现代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乌海博物馆承担着展示自然和人类遗产的重要使命,这里馆藏的每一件展品,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贯彻落实全区“两个打造”专题工作调度会议精神,本报与乌海博物馆联合推出“博物馆里的宝贝”系列专栏,带您一起去欣赏本地区的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感受黄河岸边的璀璨文明。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