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4日
■“两个打造”·“黄河几字弯——樱花·宜和杯”文学作品大赛
杨丽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每个人都离不了的一件事,只要你食人间烟火,你就会对吃进嘴里的菜肴变化有深刻的体会,菜篮子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它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但是却是最有温度、最接地气、最有话语权的。
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刚刚复苏,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粮食都要精打细算地吃,常见的主食都是白面和玉米面掺着的发糕。蒸好的发糕奶奶也不会随便给我们吃,要精打细算按顿吃。她会找一个小篮子把发糕吊在房梁上,一是防老鼠,二是防我们小孩子偷吃。佐菜也都是那些常见的自己地里种的白菜、萝卜,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改善一下生活,吃上一顿白面饺子。那时候,鸡蛋是个奢侈品,是菜篮子里的常客,但是不是吃的,是要积攒下来拿到集市上换油盐的,除非孩子生病了,母亲才舍得给孩子蒸个鸡蛋糕。那时候的我有一个期盼,那就是盼着生一场病,这样就可以吃上一口鲜嫩的鸡蛋糕。
为了丰富自己的菜篮子,改善生活,乡亲们会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去挖野菜,什么荠菜、婆婆丁、蒿子头、灰灰菜、榆钱儿都会成为餐桌上的美味。而母亲还会把一些野菜晒成菜干,留着在冬天里吃。母亲是个有心思的人,她会把新生的嫩柳叶做凉菜,还会用榆钱儿做窝头,用槐花和玉米面熬糊涂粥,我觉得我能记住每一种野菜的味道,并能第一时间品尝到春天的味道,应该归功于母亲的心灵手巧,也归功于那些拮据的生活。
为了能吃上平时吃不上的菜,我们这些小孩子最盼着家里来客人,来了客人母亲就会大方起来,无论如何也得做几个菜招待客人,从菜篮子里拿出两颗鸡蛋和地里种的大葱摊一个鸡蛋饼,把白萝卜切成细丝拌成凉菜,撒上白糖,点上一滴香油,拿出珍藏的猪油炒一盘白菜粉条。那些香喷喷的菜肴就会在我们眼巴巴地目光里摆上桌,我们心里期盼着客人们少吃一点,剩下的就会给我们解解馋。客人们也好像窥探出我们的心思,往往总是象征性吃点凉菜和白菜粉条,那盘摊鸡蛋几乎没怎么动,等客人一走我们就会一拥而上,尽管摊鸡蛋已经凉透了,可是我们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冬季吃菜是个难题,大家都会想方设法地储冬菜。每年霜降过后,到了大白菜收获的季节,就会出现冬储大白菜的队伍,家家户户男女老幼都出动,人们会用尽一切方式把一冬的白菜储存好,掉落的白菜帮子,也会被有心的人家捡回去,腌制成咸菜。一整个冬天,餐桌上除了白菜,就是萝卜腌的咸菜,少油又没有滋味,清汤寡水的总会惹来孩子的抱怨,大家都期盼着什么时候才可以吃上白面馒头,什么时候冬天里也可以吃上新鲜蔬菜,什么时候才可以顿顿有肉?而母亲的安慰总是带着美好的希望:“快了,快了,你看现在都分田到户了,只要勤劳肯干,不光能天天吃馒头,到时候肉都会顿顿吃。”
母亲的话没有落空,国家的好政策一次次惠及百姓,吃得饱穿得暖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如何精致地生活成为每个人心中的梦想。
菜篮子是老百姓的一张嘴,它最真实也最直观地反映着国家经济的变化,时代在飞速发展,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菜篮子里的内容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我们的生活也会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而更加美好。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