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 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

2022年11月09日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为了进一步深入阐释大会精神,市委党校组织教师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撰写理论文章,现选登以飨读者。

擎真理之光 照前行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魏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坚持科学理论指引的重要性:“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种“行”来自马克思主义内在真理性历久弥新,也来自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创新、不断实践的成果积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多元立体的理论视野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两个结合”,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逻辑梳理的“理论之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实践的、人民的和不断发展的理论,其内在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遵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于将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更在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更要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淬炼时代精华,用理论积淀文化、以文化滋养理论,从而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奋勇前进。

回应三大时代课题,时刻彰显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三大时代课题是新历史方位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时代三问:道路之问、强国之问、强党之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回答这三大时代课题中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

遵循“六个坚持”,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到“六个必须”,每一次的理论创新都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的智慧结晶,这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成果,无不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思想精髓,无不彰显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指引时代前行的不灭灯塔,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支撑。因此,我们应当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担负起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从三个维度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刘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庄严宣告,不仅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还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创新性论述,彰显了中国特色,提供了中国方案。笔者认为,可以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维度理解和把握其核心要义。

从理论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发展目标和社会形态。但各个国家历史和现实、目标和使命各不相同,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眼全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最早进入现代化的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等问题都凸显了其现代化的弊端。相比较而言,体现了“中国之治”“中国奇迹”的中国式现代化优势愈加明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作为一种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唯一论”和“普世论”,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拓展了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传统与时代的紧密关联。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性。如古代“民为邦本”“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和为贵”“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就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走和平发展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论内涵提供了文化根基和思想渊源。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也不单单是对历史传统的简单继承,它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有着突出的时代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而来,是立足时代发展、造福全体人民、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

从现实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标识了未来发展的立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更是未来发展的根本要求,分别对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方面,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多元性,全面标识了未来发展的立体目标。“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更是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蓝图,为今后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三个务必”

保持新时代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林瑞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这“三个务必”是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坚持的根本政治要求。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赶考”初心。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要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担起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使命,确保党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过程中始终成为人民的主心骨。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永葆“赶考”信心。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优良作风,是体现党员干部服务人民水平的具体标准,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走向成熟的重要指标。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已经完成,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还远没有到喘口气、歇歇脚、松松劲的时候,我们还要随时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自律,做到谦虚谨慎,时刻准备决战,要有“迎难而上、久久为功”的艰苦奋斗,如履薄冰,才能创造下一个奇迹。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永葆“赶考”决心。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本质上是“赶考”必要的精神状态,是解决精神懈怠问题的对症良药,是自我革命、自我净化的重要方法,也是化解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强大法宝。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好战士,以“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的自觉,主动参与伟大斗争;以“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豪迈精神,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自我、推动发展,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走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始终保持“三个务必”的清醒和坚定,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新时代的大考中经受考验,努力交出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

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气骨气底气

杜德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迈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号召,也是应对新征程上风险考验和惊涛骇浪的需要。

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气。志气是指心志气力,是积极上进或做成事的志向,是支撑一个人克服困难与挫折、进而奔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志存高远、踔厉奋发的人生姿态。志气来源于家国情怀,一个没有家国情怀的人谈不上志气。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在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中国人民形成了尚志、明志、持志、践志的志气养成传统,一脉相承,始终如一,才能够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重铸辉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依然需要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结起来,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梦、民族梦,在新征程上体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责任和担当。

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骨气。骨气是指风骨气节,是压不垮摧不毁的精神,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力度,是理想信仰的凝练,是道德品质的结晶,是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的人生状态。骨气来源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历经了无数挫折、苦难,表现出了不怕鬼不信邪的胆气、宁死不屈的浩气、不为利诱的节气、刚正不阿的正气、逆流而上的锐气,铸就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其音铿锵、其形轩昂的凛凛风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奋斗历程,锻造出的矢志不渝的骨气,“惊天地、泣鬼神”。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学习古圣先贤和时代模范,汲取力量,传承中华民族精神风骨,弘扬党的光荣传统;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汇聚磅礴力量;要挺起民族的脊梁,做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底气是一种做事的信心和力量,是办好事、干成事的源泉,是意气风发、胸有成竹的人生心态。底气来源于自信。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我们民族自信和自豪的根源。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引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进步,使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书写了恢宏的史诗,自立自信于世界东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树立必胜信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刻认识中国人民不可战胜、中国发展前进脚步不可阻挡,激发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奋进担当的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大引领依法治国新时代

高娃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专门章节,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为法治中国建设设计宏伟蓝图,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时代。站在新起点,面对新任务,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结合自身岗位职责与工作重点,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法治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为推进依法治市、促进我市改革发展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把依法治国摆在党和国家全局的关键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举措推进依法治国,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深刻回答了中国要不要法治、要什么样的法治、怎样推进依法治国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的光辉思想旗帜,是指引中国法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二十大报告诠释初心为民,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明确提出“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彰显始终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民主政治、切实保障人民权益的价值追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获得无穷力量。我们要按照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立法要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执法和司法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三是始终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各项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要求,明确“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将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提到新的高度。我们要立足新形势新任务,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努力营造构建公平竞争、创新开放的法治化环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作,加强学习法治理论和法律知识,始终做到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工作。要把良法善治的要求贯穿到立法、行政、司法等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将严格公正司法在每一宗案件中落地落实,切实保障人民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奋力谱写乌海高效能治理新篇章

殷媛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大会议,激励和鼓舞着我们踔厉奋发、携手迈向伟大复兴。大会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规划事业指明了方向。在社会治理方面,报告特别强调,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既是我们党在社会建设领域的总体目标,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一要“稳基点”,健全社会治理制度。“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和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之基,事关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防范化解国内外重大风险挑战的迫切任务。要进一步加快制度体系建设,增强制度自信、彰显制度优势、发挥制度效力,紧扣社会治理重点难点堵点痛点,创新治理理念方法。横向构建“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善治”指挥链,充分释放“制”的优势,做好“治”的文章,把制度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二要“抓重点”,提升社会治理实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出具体要求,也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治理重点任务。“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新安全格局是新发展格局的保障。”在社会治理方面要重点做好捍卫政治安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公共安全等工作;要积极构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定民生导向,不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社会治理有力、有序、有效;要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以社会治理拧紧“安全阀”、点亮“平安灯”、守护“烟火气”。

三要“塑亮点”,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有效度、有精度、有温度,这需要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我市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搭建市域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助力社会治理效能提升。未来,要进一步加快韧性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用“数字赋能”强化治理精度、提升治理温度,实现千家万事网上解、马上办、就近办、全程办。要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韧性治理能力,推动粗放式、经验式的社会管理向精细化、个性化、主动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升级,不断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基础。

历史照亮未来,奋斗成就伟业。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实际、主动谋划、全力奋斗,不断提质增效、夯实根基、增进民生福祉,以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的担当精神,奋力谱写乌海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新篇章。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