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勃湾区:

一对党员夫妻 三年抗疫之路

毕晓敏

2022年11月09日

本报记者 毕晓敏

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家里的男主人就匆匆地走了,无论在深夜还是清晨;关于协查函、流调报告、应急预案等的沟通事宜甚至争论随时展开,无论在休息还是吃饭……这个平凡的家庭中男女主人都是共产党员,疫情防控这三年时间里,他们在自己的岗位或者领域里,默默地践行着共产党员的承诺,用自己的一份付出与汗水坚定地保卫着海勃湾区人民的安全。

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安丽珍就职于海勃湾区总工会。

这三年,她参与了值班站岗、动员疫苗接种等多项工作。到包联小区、高速公路卡口值守,负责体温检测、人员登记、劝返工作;协助包联社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记得有一次,她因雨天路滑而不小心摔伤,导致肩锁关节脱位、韧带断裂,手术前一天晚上,丈夫却艰难地开口对她说,明天要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最终,手术室门外,她还是没看到丈夫的身影。支撑这对党员夫妻的,是多年的夫妻情深与深深的理解支持。

在参与动员疫苗接种的工作中,安丽珍了解到,老年人大多患有基础疾病,免疫力比较弱,一旦感染新冠肺炎,转为重症的概率更大。于是,她就和社区干部、网格员逐一梳理老年人基本情况,挨家挨户上门动员,走近老年人身边,倾听他们的困难,讲解社区的个性化方案,介绍国内外疫情形势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为独居老人安排专人陪护观察接种后的不良反应,为老年人接种疫苗建立了一道健康屏障。她还撰写了《把动员疫苗接种当作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训练场” ——我的“群众工作”日记》,让自己在实践与思考中刷新认知。

这个家庭的男主人王雄,是海勃湾区卫健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这三年里,他练就了快、准、实的“真功夫”。

每每接到报告,他会第一时间快速启动应急预案,激活应急响应机制,迅速进入应急状态,组织开展流调排查、隔离管控等工作,动态分析疫情形势,力争最短时间内阻断疫情传播风险。他的手机始终保持全天畅通,并带头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随地发现问题短板,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做实“点单式”督办交办。

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细功夫”的基础上,王雄组织大家针对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等不同人群,精准分类、分级管理,全面排查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行动轨迹,优先“捞干”密接、次密接。每一次通过媒体公布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轨迹之前,他还要反复核对,仔细推敲,既要行动轨迹完整、表述准确、避免歧义,又要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以便广大群众自觉排查与新增感染者是否有过接触,或活动轨迹是否有交集、重合,从而实现从快从细追阳断链,找准找全风险人员。

在落实隔离管控措施过程中,他从严从细、抓紧抓实,督促指导落实隔离场所管理规范,全时段保障重点人员转运。每一次涉疫人员信息推送,都是一场全新的接力赛,卫健信息调度、镇(街道)制动、交通转运、酒店接收管理“四方”责任环环紧扣。而王雄一环接着一环地推敲、研判,紧盯环境、人员风险排查,紧盯隐患化解整改,保障风险人员隔离转运到位、风险场所环境消杀到位,防止风险外溢扩散。

这三年,忙碌却难忘。夫妻二人一起经历了亲人的相继离世。老人癌症晚期、卧床不能自理、高龄呼吸困难……哪一个都需要夫妻二人的照顾陪伴。那段时间,他们常常是分头行动,刚把解除病危、病情基本稳定的妈妈送回家,又要去医院为身患癌症的父亲陪床。可丈夫总有忙不完的事儿,老父亲临终还是没有等到他的儿子。

这三年,夫妻二人一起度过了不能团圆的除夕夜、没有休息的法定节假日,一起体会了孩子从中考到高考的焦虑期、青春期,却也一起在努力工作、照顾老人和孩子的纷乱中淬炼了自身,一起在相互陪伴、彼此支持中坚定了身为一名共产党人的意志。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