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

守好残疾人权益“保障关”

张楚研 李敏

2022年11月11日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看基层

本报讯 今年,市民政局聚焦民政职责,着力加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以下简称残疾人两项补贴)兜底保障,积极开展扶残助残行动,有效提升了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

严格把关残疾人两项补贴范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主要补助因残疾产生的额外生活支出,补贴对象为低保家庭的一、二、三、四级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主要补助因残疾产生的额外护理支出,补贴对象为等级被评定为一级、二级的重度残疾人以及已脱贫享受政策人员的三级精神、智力残疾。截至11月初,我市有困难残疾人2744人、重度残疾人3438人,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补贴277.75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42.96万元。

健全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体系。我市健全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内容,规范补贴申领程序和管理办法,推动补贴管理服务机制转型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范围向低保边缘家庭残疾人及其他困难残疾人延伸,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范围向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或其他残疾人延伸。目前,我市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扩大到脱贫享受政策残疾人,共有1202人受益。

持续优化残疾人两项补贴审批流程。市民政局要求基层在受理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时,应当依据已共享的残疾人证、户籍、低保等信息,确认申请人身份及资格,尽量简化相关证明材料。我市全面升级到“全程网办”,残疾人可通过登录网络平台,全程在线提交申请、查询、修改补贴证明材料,从而实现申领补贴“在线办、掌上办”,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残疾人申领补贴更加便利。我市实施两项补贴资格认定“跨省通办”以来,共受理申请124人,已受理审定通过124人,极大方便了残疾人办事。残疾人两项补贴实行“全程网办”后,将继续保留线下“跨省通办”申请窗口,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补贴申请形式,为残疾人提供暖心服务。

积极开展各类扶残助残行动。市民政部门积极支持开展“助康工程”助残项目,为困难家庭残疾人安装康复辅助器具,有效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及时指导三区民政局对持有残疾证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人开展摸排工作,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配发残疾康复辅助器具。截至目前,共发放轮椅23个、拐棍4个、护理床7个,自治区康复辅助器具中心专家已为6名肢体残疾人进行了假肢评估,为个别残疾人现场做了模型,有效保障了低保对象等特殊困难残疾人基本康复辅具配置需求,不断提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强化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认定。市区两级民政部门进一步畅通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将发现的应享未享、应退未退等情况反馈基层核实,并督促整改到位。坚持每月20日前,对全部持证残疾人、每月新增持证残疾人、残疾人等级调整变化和已享受两项补贴政策残疾人等信息数据进行双向比对,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加强日常“跨省通办”对象的复核,实现事中事后监管。下一步,我市将启用残疾人人脸识别认证系统,做到精准发放、“应补尽补”。

今后,市民政局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增进民生福祉,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张楚研 李敏)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