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民生保障网 提升群众幸福感

——我市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孟荣

2022年11月15日

■我为群众办实事

本报记者 孟荣

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先,加大救助政策落实力度,健全完善救助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创新救助服务方式,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加大救助政策落实力度,确保“兜住底”

加大低保、特困供养救助政策执行力度。我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供养,对低保对象中的未成年人、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适度提高补助水平,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截至目前,全市核定低保对象4472户6769人,特困供养救助329户330人。

落实单人户政策。我市将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残等特殊困难群体,依申请参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截至目前,已将48人参照“单人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强化临时救助作用。我市简化临时救助办理程序,实施先行救助、特别救助、备用金制度,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不断增强临时救助效能。截至目前,临时救助577人次,支出救助资金151.73万元。

完善救助工作制度体系,确保“兜准底”

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认定工作机制。在现有核对政策基础上,市民政局进一步明确了主体责任,推动部门信息共享,推进信息核对工作定期开展;积极与市人社局、市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比对数据7.3万余条。

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我市对申请未纳入低保、动态退出低保保障的家庭成员,符合条件的及时识别为低保边缘人口并开展动态监测。截至目前,现有664人低保边缘人口纳入监测范围,对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及时予以救助保障。

建立困难群众常态化主动发现机制。我市在83个村(社区)配备了社会救助协理员,在困难群众较多的3个社区建立了社会救助工作站,采取“线上比、线下找”的方式,疫情期间开展困难群众摸排9091人次,对因疫遇困群众实施临时救助135人次;将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并入“12345”市民热线,及时解答群众政策咨询;电话访询低保对象和分散特困救助供养人员,了解困难群众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截至目前,共电话访询困难群众6550户次。

创新救助服务方式,确保“兜好底”

我市积极探索“货币+实物+服务”救助方式,重点为不能自理人员提供生活帮扶和照料护理服务,对有就业需求的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等服务,对有特殊需求的社会救助家庭提供心理抚慰、社会融入等精神层面的服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服务类救助367人次。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