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兜底保障”向“幸福提质”升级

——海南区积极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

崔建敏

2022年11月16日

□本报记者 崔建敏

今年5月,我市开始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工作,海南区以分散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及重病人员等群体为服务对象,坚持需求导向,建立有效机制,通过开展生活服务、健康管理、照料护理、社会融入、能力提升、资源链接六大服务,着力打造统筹衔接、政社合作、规范高效、兜底有力的“资金+物质+服务”救助格局,让社会救助有力度,更有温度,困难群众不仅生活有保障,更有质量。

一次温暖的心理救助

“我可以为孩子申请心理辅导吗?孩子正读高中,却因抑郁症整日难以入睡,情绪低落。”家住海南区拉僧仲街道华苑社区的刘某某向入户走访的工作人员反映诉求时说。

刘某某早年离异,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平日里,他外出打工,两个女儿均在读书,因工作繁忙,对女儿疏于照料,大女儿步入高三后患上了抑郁症,这也成了刘某某的一块儿心病。

在收到工作人员的反馈后,海南区民政局积极响应,迅速联系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多次上门为刘某某的大女儿开展心理辅导治疗。“太感谢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了,我女儿之前一直只是药物治疗,但成效不太明显,没想到这次在他们的帮助下,女儿的脸上逐渐有了笑容,开始主动和我说话了。”刘某某说道。

这家人重燃希望完全得益于我市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项目工作。

请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

为顺利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首先要明确服务主体。针对“谁来干”的问题,海南区搭建了“专业化”救助队伍,引入内蒙古弘德益民政务科技信息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入户走访挖掘救助对象需求,结合救助对象需求及救助对象的生活实际情况列明服务清单,建立初步的服务对象健康档案,转派服务项目,明确责任主体、办结时间,形成完整的工作链,打破社会救助中困难群众需求底数不清、缺乏有效供需管理机制、覆盖不全面、处理时效不明确的难题。

同时,海南区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协理员服务队伍,在全区19个村(社区)各设置1名社会救助协理员,开展日常监管,配合专业团队服务,把救助触角延伸至村(社区),延伸至救助对象身边,确保困难群众的需求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

居住在海南区幸福小区的郝某,今年80岁,丧偶多年,工作人员入户时了解到,郝某患有肺气肿,近期因病情加重卧床无法外出,工作人员迅速将郝某情况反馈至弘德益民项目部。项目部随即联系社区志愿者、社工及工作人员到郝某家探访,对郝某的情况进行评估后,为郝某提供照料护理服务,并定期上门为郝某监测血压、血糖,在郝某需要的时候提供短期的日间照料服务。通过工作人员的定期探访,郝某也逐渐打开心扉,缓解了他无法外出的苦闷。

针对个性化需求,海南区民政局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制定个性化救助服务解决方案,协调多方力量开展立体式救助服务。为解决行动不便的救助对象理发难的问题,工作人员定期开展上门理发服务;考虑到服务类救助对象大部分为老年人及重病重残人员,为所有救助对象建立了健康档案,并上门提供基本体检服务项目,帮助有需求的群众联系社区医生。

统筹资源 提高救助效能

为提高服务类社会救助整体效能,避免重复服务和资源浪费,在开展试点工作时,海南区民政局通过整合社会救助、养老服务、“五社联动”等领域的服务资源及相关服务资金,形成民政力量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

居住在海南区新桥社区的尤某,因车祸导致残疾,她的丈夫外出打零工,无法在其身边照顾,使得尤某经常无法按时吃饭。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立即联系养老服务中心的为老餐厅工作人员,为尤某送去热乎乎的饭菜,并告诉尤某如果独自在家不便做饭时,都可以从为老餐厅订餐,让她独自在家也能吃到热乎可口的饭菜。

社会救助工作从生活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正在向“幸福提质”不断升级,今后,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将结合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有计划地推进多项特色专题服务,包括为未成年人、困境儿童开展定期助学活动,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帮助未成年人、困境儿童提升幸福指数;同时,通过主动上门服务的形式,开展照料护理、康复训练、送医陪护、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项目。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