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艺
2022年11月17日
■优化营商环境进行时
本报记者 曹艺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容缺受理、网上审批、“最多跑一次”等一系列举措,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为我市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保驾护航。
环评审批服务
简化快捷有速度
项目建设迫在眉睫,只剩一项手续没办理完毕,怎么办?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经过审核认为,该项目已具备基本审批条件,可以先行受理,之后在规定时限内补齐相关材料即可。这是我市在推行环评审批“容缺受理”过程中的一个事例,也是我市为企业开辟环评审批服务“绿色通道”的一个缩影。
环保部门实施的“容缺受理”制度,就是对基本条件具备、主要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但次要条件或手续有欠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事项,根据服务对象的承诺,在一定时限内补齐所有欠缺材料,先予容缺受理并进行实质审查,按照正常审批流程办理的制度。
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进一步缩短环评审批时间,推行容缺受理机制。在项目受理过程中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可直接受理;材料虽不齐全,但不存在原则问题且短期内能够迅速补全的,予以受理;对不符合容缺受理条件的行政许可事项且材料不全的,采取一次性告知方式,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办理事项。同时,对受理项目采取专家函审、网络视频会审等“云评审”模式,提高项目评审效率。
绿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海南产业园,该公司在今年4月开工建设的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贴心的政务服务为企业保驾护航。“各部门简化审批手续,加快了项目的整体进度,园区也给予我们土地、设备等各方面的支持,这些都让我们干劲十足、充满信心!”对于有利的营商环境,绿邦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蕾赞赏有加,“项目建成后,将收集乌海及周边地区焦化企业产生的焦化脱硫废液,进行集中环保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通过高新处理技术,生产出医药、农药中间体及原药,可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赋能助力。”
今年,市生态环境局创新工作方式,推动形成统一规范、开放竞争、健康有序的中介服务市场,面向社会邀请具有合法资质的环境咨询机构入驻中介超市,提供“零门槛、全天候”的入驻通道。截至今年10月,已有5家环境咨询机构入驻。此外,为深入推动电子证照数据的归集共享,将有效期内的排污许可证、辐射安全许可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等证照统一录入电子章证照管理系统,实现纸质和电子证照的同步生成、同步签章,实时汇聚新产生的电子证照数据。截至目前,梳理后的政务服务事项对比法定时限压缩比率达到72.1%,即办件事项11项、四级网办深度事项18项、电子证照关联事项17项。通过一系列举措,我市环评办理时限压缩比例达50%以上。
生态环境执法
规范高效有温度
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领域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更好地促进百姓身边的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和改善,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让环境执法更有温度。
市生态环境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容错纠错机制,为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全面梳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种类、违法行为、处罚依据、处罚细化标准,制定了《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大力推进非现场执法,运用在线监控、视频监控、无人机巡航以及走航车巡查等科技手段,提高执法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压减现场执法检查频次,对被检查单位“无事不扰”。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除国家部署的专项检查外,对各类排污企业原则上一年只开展一次现场执法检查,坚决杜绝重复检查、多头执法。
工作人员加强主动监管,变末端查处为过程服务,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聘请专业团队为焦化行业和精细化工行业环境问题提供诊断技术咨询服务,深挖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保管理盲点和难点,以问题为导向,从专业角度“开处方”,精准施策,在帮助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同时,帮扶企业全面细致地进行整改,督促企业切实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促进企业提升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控能力。今年前10个月,全市共下达行政处罚案件199件,移送公安行政拘留案件3件,用有力度更有温度的生态环境执法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为打造全民共治生态环境保护格局,促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度,市生态环境局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监督,在全市范围内公开聘请34名生态环境监督员,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搭建起生态环境领域畅通民意的桥梁。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