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晖
2022年11月18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园区看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赵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建设中,加速推动一大批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为坚决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重要支撑。
初冬时节,走进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达产业园,有机硅产业链加快推动,链上项目建设、发展如火如荼。
在内蒙古兴发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大型吊装设备有序运转,现场一派繁忙。“目前,有机硅新材料一体化循环项目的子项目废盐制烧碱、草甘膦技改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有机硅单体装置正在土建施工。”内蒙古兴发科技有限公司土建负责人何可峰说。
有机硅新材料一体化循环项目总投资55.7亿元,生产规模为建设4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装置、配套建设15万吨/年离子膜烧碱装置(工业副产废盐制烧碱)、5万吨/年草甘膦装置技术升级改造以及相关附属设施和公用工程。项目投产后,企业可增加2000余个就业岗位。
“该项目是以氯气为原料生产草甘膦,充分利用草甘膦副产物氯甲烷生产有机硅单体,同时利用另一种副产物废盐可以生产氯碱,而氯碱能够制出氯气,形成了完整的一体化循环产业链。”内蒙古兴发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杨坤明介绍道。
离子膜烧碱是国内首家采用草甘膦装置的工业副产废盐作为原料的烧碱装置,是国内首套实现智能化的生产装置。该装置采用洁净微正压控制系统、循环水消雾节水系统、稀硫酸浓缩提纯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将能源消耗控制在国内领先水平。 杨坤明说:“我们还将拓展延伸有机硅下游,全力支持打造乌海有机硅一体化产业集群。”
有机硅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是新型高分子材料项目。我市及周边地区资源丰富,为有机硅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有机硅企业将目光聚焦在乌海。
在乌达产业园另一头,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生产有序,今年上半年,公司出口额达到6046万美元,基本实现产销两旺。
“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项目一期年产15万吨有机硅项目于2012年8月投产达效。2014年,恒业成通过技改工程提高产能,实现了年产25万吨有机硅单体生产目标,这是恒业成独立研发的,拥有独家知识产权的专业装置,也是国内有机硅单套产能最大的装置,目前生产运行稳定流畅,各项指标均领先于国内同类装置水平。”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寿成伟介绍说。
同时,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与卡博特公司签约,成立卡博特恒业成高性能材料(内蒙古)有限公司,该工厂主要利用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的副产品生产高品质纳米级二氧化硅,再将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输送回恒业成有机硅厂用于其下游产品的生产,进而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再利用的有机硅整体产业链,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为我市及周边区域企业树立了循环经济的典范和标杆。
当前,已引进实施的有机硅及下游生产企业3家均落户在乌达产业园,预计到2025年占全国总产能近20%,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