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2022年11月21日
乌兰淖尔镇工作人员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罗芳采摘成熟的小西红柿。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近日,记者在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看到,这里建筑错落有致,健身广场造型别致,健身器材一应俱全,飘零的落叶为村庄增添了别样的情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现在的泽园新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居民生活蒸蒸日上,昭示着美好的明天。
泽园新村成立于2009年,下设4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人口960余人,是乌达区唯一的涉农村庄。新村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155人,贫困人口约占六分之一。过去,居民主要以种植大田为主,集体经济几乎一片空白。短短几年,泽园新村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村集体经济得到蓬勃发展。
泽园新村地处乌海湖西岸,靠近乌兰布和沙漠,沙水交融的壮观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乌兰淖尔镇党委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围绕特色产业谋划经济发展布局,通过发挥企业联农带农机制,开办农业公司、农家乐,发展沙漠旅游,实现了居民增收致富、集体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目标。
采摘园里话丰收
走进泽园北村小罗果蔬园,大棚里,在郁郁葱葱的绿色掩映下,一颗颗鲜艳欲滴的西红柿若隐若现。果蔬园的负责人罗芳正提着小果篮,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西红柿放进篮子里。
罗芳以前从事服装生意,随着乡村发展得越来越好,她有了新想法。2018年,他们全家来到泽园北村种起了蔬菜大棚。一开始种植日常的蔬菜水果,收益不是很好。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建议下,他们决定发展观光农业。
果蔬园里引进紫葡萄、草莓柿子、大黄柿子等新品种,吸引游客前来采摘。新品种水果产量好、品质高,很受游客欢迎。大棚一年种植两茬新品种,供不应求。高峰的时候,一天前来采摘的游客可以达到两三千人。
在日常种植过程中,农技人员经常进行技术指导,预防果蔬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种植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同时,果蔬园通过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设备,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政府的助农政策和科技为我们注入了动力,我们又引进了很多新品种。果蔬园的产品卖得很好,收入比我以前上班高不少,采摘园圆了我的致富梦。”罗芳说。
乌兰淖尔镇投资54万元对泽园新村第二居民小组马堡店沿线1.5公里的果蔬售卖摊位进行改造,建设“红色连心屋”22个,融入大漠湖镇特色主题元素,设置指示标引、景观小品等配套设施,成为一条果蔬采摘的亮丽风景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接下来,我们将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构建起具有乌兰淖尔镇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让农户获得更多收益。”乌兰淖尔镇党委副书记高荐说。
特色产业助增收
泽园新村村民赵桂芳以前以种地和进厂上班为主要收入。看到泽园新村建设越来越漂亮,前来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全家有了开办农家乐的想法。经过紧张筹备,2015年,桂芳农家乐正式营业。农家乐以当地食材为原料,突出纯天然、无公害的本土特色,很受顾客欢迎。“刚刚开业的时候,生意不是特别好,随着游客的增多和农家乐知名度的提升,这几年生意越来越好。我还打算发展民宿,让更多的人来到乌兰淖尔镇,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赵桂芳说。
内蒙古沙行悟语沙漠培训测试基地坐落于泽园新村,是今年乌兰淖尔镇招商引资暨乡村振兴发展项目。基地致力于为全国各地的越野爱好者提供越野产品功能测试、沙漠驾驶专业培训、越野人员食宿服务。今年,乌兰淖尔镇党委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构筑沙漠越野后勤保障基地、我市及周边地区休闲娱乐基地和党员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力争完成村庄景区化、农业精品化、农产品品牌化、农旅一体化任务,以项目建设推动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10月27日,国家文旅部发布《关于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的公示》,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入选。
近年来,乌达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指导等形式,大力发展葡萄主导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共同富裕,健全完善城乡配套设施,推动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农区社会治理机制,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乡村建设项目,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李浩 文/图)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