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俊茹:文学是我一生所爱

张靖爽

2022年11月22日

■“两个打造”·乌海文化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本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一个普通的车间工人,带着对文学的痴迷,对命运的挑战,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以笔记情,蘸着汗水和泪水,创作出了一件件令人称赞的文学作品。如今,年过五十的她仍在追梦路上跋涉……

一心一意勤追梦

她叫于俊茹,笔名涵予,1965年出生。从小学开始,于俊茹便迷恋上了文学,总是不由自主地被那些优美的词句所吸引,哪怕是在上下学的路上,也要拿本书边走边看。“小时候买书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很多书都买不到,就只能到处蹭书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时候父亲有个要好同事家里有很多书,我就经常让父亲领着我到他家玩儿。去了后,大人们聊天儿,我就专心致志地看书,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特别过瘾。后来上了初中,我遇到了一位影响我一生的老师。”于俊茹回忆道,“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是从北京来的知青,知道我喜欢阅读,所以她每次从北京回来都会给我带各种书籍,还有许多外国书籍。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当数《简·爱》,那本书对我的触动太大了,书中所表达的女性要独立自强的精神深入我心。自那以后,我一直都在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上学期间,于俊茹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如饥似渴……长期的积累,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看的书多了,于俊茹也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一名作家。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一道鸿沟。在常人眼里,认为一个女孩子有份工作可以补贴家用就行了,压根用不着有多大成就,更别提当什么作家。对此,她感到迷茫……

1983年9月,于俊茹从千钢技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千钢炼铁车间工作。面对着机器,日复一日地干着相同的工作,她感受不到丝毫乐趣。在这期间,她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淡漠,反而在岁月的冲刷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清晰起来……

那时,车间里的工人们常以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家长里短和邻里间的八卦消息为闲暇时的谈资,在如此的环境下,一心热爱文学的于俊茹倒是显得格格不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于俊茹渐渐成了车间里的“透明人”,她少言寡语,也没什么朋友,只能终日与写诗为伴,将自己的心情、所见、所闻、所感抒于纸上。

偶然的一天,于俊茹看到《乌海日报》可以投稿的消息,激动不已,便向《乌海日报》投出了自己的作品。1982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于俊茹的作品《五当召游记》首次刊登于《乌海日报》副刊。此后,她的很多篇散文和诗歌都相继发表在这里,这些作品也让她更加坚定了文学创作的信念。渐渐地,于俊茹成了厂里的名人,从一起干活的工友到车间领导无人不知她的写作才华。车间领导找到她,希望她可以将车间里的新闻,诸如车间每月的生铁产量、开源节流以及创新工作方法等写成新闻稿投至厂宣传科。于俊茹想着自己也是喜欢与文字“打交道”,便欣然答应。“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文学真的有力量,它能让我发光于人前,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文学改变命运。”于俊茹说。

这一次,于俊茹比往常更加努力,每一篇上报的新闻稿她都会反复斟酌从不懈怠。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才华再次被厂宣传科科长看到。“有一天,我正在车间里干活,突然被领导叫到办公室谈话,我才知道原来厂宣传科科长想调我到宣传科工作,但我们车间书记又不想放我走,所以就询问我的个人意愿。”于俊茹笑着说,“我当时年纪不大,看见领导也紧张,但不知怎的,开口就跟车间书记说,您就让我去宣传科吧,我想去书香浓郁的地方干工作。”就这样,于俊茹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走上了自己喜欢的岗位。

在厂宣传科,于俊茹不仅从事新闻采访工作还兼任播音员一职。回忆起那段日子,于俊茹告诉记者,那是她人生的又一重要拐点。“那会儿我结识了同样热爱文学的同事。他老家在天津,每次从老家回来都会给我带很多名家的书籍和播音教学类书籍,但书籍上的理论知识对我这种播音小白来说有些晦涩艰深,难懂难读。同事就特别耐心地一点一点教我。或许我真就是吃这碗饭的人,悟性很高,没几天就学会了。”于俊茹告诉说。后来,千钢转制后厂宣传科依然保留并更名为宣传部,而她也因为“真功夫”被任命为了宣传部部长。

然而,生活向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在于俊茹将工作干得得心应手、风生水起时,女儿学校老师因女儿成绩下滑的事情找到于俊茹谈话,希望她和丈夫二人能有一人来市里陪伴女儿读书学习。于俊茹回到家后,老师的话语始终充斥在她的脑海中,纠结一个月后,她最终决定辞去工作来市里陪读。“我认为女性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圈,所以在决定陪读时我十分纠结。好在当时乌海广播电台正好缺人,而我又刚好符合要求便被聘用到了乌海广播电台。虽然工资不高,但能一边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一边照顾女儿,对我来说就已经是最好的安排了。”于俊茹说。

文学创作无止境

对于文学,于俊茹始终是勤奋刻苦的。“正是文学排解了我生活中的孤寂与苦闷,慰藉了我的心灵。”她说,“也正是当年在千钢工作的那段经历,滋养与哺育了我,激励着我去圆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作家梦。”可以说,文学早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

尽管生活的忙碌让于俊茹不得将文学创作的爱好暂时搁置,但她对文学的热爱始终未变。每天阅读2小时是她给自己定下的任务,她也一直坚持着。2015年,于俊茹退休,再次拾笔重新踏上创作之路,只要有空她就会如饥似渴地学习、采风,汲取创作的养料,而后忘我的进行创作。于俊茹的枕边常放着纸和笔,以备灵感乍现,随时记录。天道酬勤,于俊茹的文学创作渐入佳境,逐渐迎来了“丰产期”,散文《湖那边》《夙愿》,诗歌《童年记忆》《在大地的根脉上长出的煤》等作品相继问世。

梳理其作品不难发现,这些作品既有现实生活的印记,也有浓浓的乡土气息,还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如果说,于俊茹前期的作品是敢于直面人生,探索真谛,苦寻梦想的深情咏叹,那么后期的作品则是更具深度、广度与现实感的对于美好生活、美好心灵的赞歌。例如,其创作的散文《哦,那一轮太阳》描绘了她孕产时身体与心灵经受的一系列变化;诗歌《遥远的驼盐古道》描写了她在看到驼盐古道风景时心中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叹……

2017年,于俊茹带着对文学的热爱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乌海市朗诵协会。“我们的朗诵协会以朗诵本土作家的作品为主,还与市作协、市摄影家协会的老师们联动。如作协老师给摄影家协会老师的作品配文,再由我们朗诵。”于俊茹兴奋地说。

这些年,于俊茹从发扬本地文学作品的目标出发,常常“游走”于各个朗诵平台,凭借着过硬的本领,如今已是内蒙古朗诵家协会会员,中国朗诵联盟高级专员,荔枝、喜马拉雅等平台主播。

于俊茹古道热肠,愿做绿叶和嫁衣,她时常举办各类朗诵活动,发掘新人、推举新人,并与这些新人结下了深厚的文学情缘。

现在,于俊茹发表的文学作品已近百万字,多发表于《青年文摘》《北方新报》《鹿鸣》《草原》《乌海日报》等刊物,并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作为一名作家,于俊茹无疑是成功的,可她却说:“别看我常在推新人,其实在我心里,自己都还是个新人,文学创作就是这样——学习无止境,创作无止境。” (张靖爽)

人物小传

于俊茹,笔名涵予,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理事,市朗诵协会主席,内蒙古朗诵协会会员,中国朗诵联盟高级专员,荔枝、喜马拉雅等平台主播。

20世纪80年代初,于俊茹开始发表散文、报告文学、小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其作品曾多次发表于《青年文摘》《北方新报》《鹿鸣》《草原》《乌海日报》等报纸杂志,并获奖。其中,散文《哦,那一轮太阳》《母亲》分别荣获乌海日报征文二等奖和三等奖;小小说《送礼》荣获鹿鸣征文三等奖;报告文学《遥远的迭部斯格》荣获乌海日报征文一等奖。

她的作品《我人生的启蒙地——乌海日报》《养母情》《那一片金黄》《送礼》等被收录在乌海日报社出版的小说散文集《朔风》《永久的记忆》《星光集》《乌海诗情》中。

市朗诵协会成立以来,于俊茹多次组织举办了本土作家作品朗诵会,还开创了乌海市首次各协会联袂推出作品的先河。 此外,她还与中国联盟朗诵平台携手共同推出了《蒙地客》五人诗选部分作品朗诵和改革开放40年“德晟杯”获奖作品朗诵。2020年抗疫期间,与市作家协会和乌海日报《朗诵号》第一时间推出了抗疫朗诵作品,并荣获市政府、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颁发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