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4日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我们这样干
副市长 郝喜红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和我市第八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在全方位改善乌海人民高品质生活上持续用力,在新征程上推动乌海市教育科技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第一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抓好教育事业,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提高我市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头等大事。我们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落实为抓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逐年安排优质普惠性幼儿园项目建设,到2025年,学前教育学位供给明显增加,保教质量明显提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以上。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区际、校际教育差距,力争到2025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比例达到100%;扩大优质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供给,培育一批优质公办学校品牌;持续深化双减政策落实,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和课堂教学水平。要深入实施普通高中“强基计划”,有序推进中高考综合改革和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将市一中建设成为全国重点普通高中,市六中建设成为突出特色发展的自治区领先的综合高中,市十中建设成为自治区领先的特色普通高中。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类型化、标准化发展,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适度超前培养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围绕我市主导产业推进重点专业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专业设置与我市产业结构的匹配度。要加强教师、校长、教研“三支”队伍建设,加大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实施“领航校长”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县域内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建立健全教师薪酬增长机制和减负长效机制,使教师能够潜心教书育人。
二是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第一要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人民健康关乎社会稳定,关乎着社会的长治久安。我们要以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落实为抓手,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努力在提升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方面下功夫。要以健康公平为导向,持续均衡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完善市、区、街道(镇)三级服务网建设,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合理扩容和下沉,努力做到头痛脑热在镇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区解决。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和实验室检测能力,抓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鼠疫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建立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推进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标准化发热门诊建设,加强社区发热哨点诊室能力建设。要深入实施健康乌海行动,全面推进健康促进示范市建设;创新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从卫生环境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推动中蒙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断完善集预防、治疗、康复、养生保健为一体的中蒙医药预防治疗保健服务模式。要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慢性精神疾病长期住院按床日付费,门诊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深化药品保障制度改革,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扩大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塑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行业风范,引导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三是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地区发展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我们要以“科技兴蒙”行动为统领,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抓手,以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决打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攻坚战,为我市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提供科技支撑。要围绕产业创新需求,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特色优势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移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着力提升科技供给能力。要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规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高水平特色产业集群;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家。要夯实创新平台载体基础,布局建设一批国家、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到2025年,培育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50家以上。要围绕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建立政府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创新活动,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依托“乌海英才”工程,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引才育才机制,充分发挥科创中心和驻外人才工作站作用,积极引进主导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及重点行业紧缺的专业人才、技能人才,走“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之路。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开辟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具有乌海特色的壮美答卷。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