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维娜
2022年11月30日
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一角。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看基层
本报记者 段维娜 文/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持的基层治理平台。”
近年来,我市立足于服务和保障民生,通过建立多级联动的市域社会治理云平台、12345便民服务热线和网格化管理模式,倾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乌海样本”,为实现快速解决群众诉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乌海不懈努力。
近日,在海南区康泰小区,社区网格员余敏正在进行每日巡查。她所负责的小区人员流动性大,每年12月份前后,小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需要返乡,小区楼道内时常会出现租客扔掉的废旧物品。在当天的巡查中余敏发现,位于小区四号楼四单元楼梯口就存在杂物未被及时清理的情况,她第一时间通过“网格通”手机App进行拍照取证,并上传到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很快相关部门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处理。余敏说:“之前我们没有‘网格通’,像发现这类问题都是先通过现场记录,然后向社区反映,由社区再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对接,这样的处理方式存在滞后性,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现在有了这个‘网格通’情况就不一样了,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反映,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群众的满意度也进一步提升了。”
“网格通”是我市市域社会治理中的“末梢神经”,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整合了全市25部行政事业单位、14部公用事业单位热线电话,有效拓宽了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全要素回应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忧心事、烦心事,为群众打造了诉求回应解决的最强“总客服”;同时贯通了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纠纷化解机制,权责明晰、高效联动、运转灵活的市域社会治理指挥体系,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构建起强大的市域社会治理大脑。
“你好,12345服务热线,有什么可以帮您,请问您的具体位置是在哪里?”
在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民情民意受理大厅,十几名受理员正在紧张而有序地接听着群众的诉求电话。在众多的身影中,记者见到了正在为来电群众解决挪车问题的受理员王安宁。
接听市民来电,答疑解惑,记录问题,不到一分钟,王安宁便帮助来电群众解决了问题,像这样的电话每天她要接听并处理80多个。王安宁说:“我们在上岗前要进行严格训练,了解业务知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及时为市民答疑解惑。”
如果把12345服务热线比作服务群众的一扇窗口,那么社区网格员则是架起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与群众联系的一座桥梁。
在海勃湾区德顺祥庭小区,说起社区网格员云弘,居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在云弘负责的网格内,有很多老年人,他们或是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是身体不便,或是独居在家,静默期间无法保证正常的生活起居,了解情况后云弘及时与小区的果蔬店取得联系,共同帮助老人们,果蔬店的店主还无偿捐赠了2000斤大白菜,为静默期间家中无菜的老人们送去了温暖。滨河社区居民张先生说:“她非常热心,跑前跑后,在静默期间帮我爸买药,买了好几趟东西,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特别感谢云弘,网格员和我们基层老百姓打成一片,给我们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云弘说:“虽然我们平日里的工作很辛苦,但是作为一名社区网格员,每当看到群众的微笑、听到一句感谢的话语,我们内心倍感温暖,也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
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是每一名网格员的工作职责,在我市像这样的网格员共有786名,不管是夏阳酷暑还是冰雪寒冬,他们在市域社会治理智慧平台的统筹协调下紧张忙碌着。点点滴滴的成果,汇聚成我市市域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今年截至目前,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通过热线受理群众诉求累计达50.42万件,解决群众诉求达50.26万件,办结率为99.68%。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巡查发现问题19.8万件,已办结19.5万件,办结率为98.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未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将继续完善数据的整合、收集工作,积极拓展大数据应用,持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有智慧贡献自己的力量。”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综合科工作人员李春雨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