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2日
书名:《中国人眼中的美》 作者:长北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不仅创造了璀璨的文化,还贡献了独特的审美观念,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阅读《中国人眼中的美》,能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的美学旨趣,同时能够触摸到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本书作者长北是国内知名的艺术史论学者,著有《中国艺术史纲》《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等多部专著。《中国人眼中的美》从思、气、神、意四个关键字切入,结合各类艺术实例,梳理大量国学典籍,探寻中国人的十大审美意识,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通过故宫、天坛等古典建筑,剖析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在文人山水画里,追问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深意;在中华传统装饰图案中,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景的祈盼;从书画、建筑、音乐、舞蹈到工艺美术,体悟中国艺术特有的大象之美……中国人眼中的美,是藏在传统文化里的审美记忆,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中国人眼中的美是怎样的?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但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我们都是认同的、认可的。天人合一不但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本书在探讨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时,从法天象地、收天纳地、融天入地、顺应天地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笔者认为,法天象地在本质上有秩序、规范的意蕴,如北京故宫、天坛等建筑就是其中的代表。法天象地同时作为一种艺术法则,贯穿在中国古代的艺术活动中,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琮,造型就是外圆内方。其实在很多古代器皿造型中,都体现出这样的特色。
收天纳地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中国建筑讲究在有限的空间里收纳无限,汉字的“屋”与“宇”的字义相近,建筑如同一个小宇宙,与自然界的大宇宙气息相通,这也意在表明,建筑里的人与天地是共生息。再如古代中国的村落,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整体设计,可村民都知道珍惜自然,千方百计将自然引入居所,与自然相依为命。中国古典园林从创始之日开始,就体现出收天纳地的设计思想,山为阳,水为阴,阴阳交合,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骨架。
融天入地也是天人合一的内核。中国古人恭恭敬敬地对待天地,人与天地和谐,造物当然不可与天地冲撞。中国传统的殿式建筑就是融天入地的代表。这类建筑的大屋顶飞出来,屋身则收进去,台基向地面延展,形成整体的曲线造型,加上若干装饰构件,外轮廓呈现出非常柔和的天际线,与花草树木的自然环境形成高度的融合。殿式建筑的曲线造型,使沉重的大屋顶像是在展翅欲飞。
而顺应天地更是代表中国古人在艺术创造中践行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古代造物活动中,材料取于自然,造物利用天时。如古代乐器用的土、木、丝、竹、金、石、皮、葫芦等等,家具、竹篮、漆器、藤编等等,都是采用自然材料。北方大量可见的生土建筑,不用烧砖,而是用黄土敲成土坯砖,砌成房子。陕北、豫西、陇东的生土窑洞,有地坑院,有靠崖窑,这些建筑就地取材,不破坏自然生态。而南方苗族、傣族的建筑,也取自天然的竹子、树木等修建,这些建筑与生态自然完美融合。
在中国人的审美视域中,传神写意也历来受到重视。这一审美追求在水墨画中受到空前追捧。可以这么讲,作为中国画主体的水墨画,因传神写意而存在,这也影响整个中国画的艺术格局。水墨画发端于唐代,在宋元进入高峰。在水墨画的世界里,山水画则是主角。对于传神写意的理解,中国古代画家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古代水墨山水,感觉描绘的山水都似曾相识,而细细品味,又发现有一种陌生感,在“像与不像”之间。
《中国人眼中的美》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勾勒中国传统审美的图景,对于我们从全局的视角,正确看待中国古代艺术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笔者认为,无论是现在也好,将来也罢,中国的艺术创作,只有扎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充分汲取传统艺术的养分,才能健康发展,不断走向繁荣。
(转载自《西安日报》)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