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岁近暮春将至,人间明日过小年

韩建慧

2023年01月13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小暑之后有大暑,小寒之后有大寒,小年之后是大年。

作为新春的序曲,小年在大江南北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小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老百姓最重视的节日之一。古时,小年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等。当此之时,千家万户扫尘、祭灶、写春联,吃糖瓜,热热闹闹的新春就近在眼前了。

当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有差异,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北方大多数地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大多数地区则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还有的地区,将腊月二十三和正月初七都称之为“小年”。

但不管是哪天,“小年”可一点都不小。小年以后,准备过年就正式被提上日程,人们忙忙碌碌、欢欢喜喜,辞旧迎新、迎祥纳福。

小年时分话“小年”

年年过小年,但小年为啥叫“小年”,市民郭凯宇说,他还是跟着5岁的女儿从民俗话本中学到的。

小年也叫“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关于过小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 这里的“小岁”,就是小年。

郭凯宇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过小年,因为小年就是大年的序曲,“小时候放了寒假要写作业,除了学校留的寒假作业外,我当老师的妈妈还会额外给我布置一些预习的功课,对于渴望出去玩儿的孩子来说真是太残酷了。”不过,小年就像是一个休止符,“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老妈就会要求我把书桌收拾干净,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孩子们都可以尽情地玩耍,放炮、点灯、滑冰,兄弟姐妹们成群结队地跟着大人去办年货,总之怎么开心怎么来。”郭凯宇笑道。

腊月二十三,孩子们被“散了缰”,大人们却“忙开花”。郭凯宇的母亲宋阿姨说,忙年忙年,真正的忙年就是从小年开始的,《忙年歌》里不是这样唱嘛:“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除夕的饺子年年有。”

祖籍湖南衡阳的宋鑫说自己也爱过小年。但宋鑫家过的小年,既不是腊月二十三,也不是腊月二十四,而是腊月二十五。宋鑫说,关于这一点她也曾问过家中长辈,外公告诉她,那是因为在古代,素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

“外公说,过去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北方受官家影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的居民保留船家传统,小年就定在了腊月二十五。”她说。

随着时光推移,腊月二十五才过小年的习俗渐渐鲜为人知,但也有许多“老派”人家保留了这一传统,在宋鑫看来,并没有什么区别。“无非是多吃几顿好的,反正年前家里存货多,不在乎多过几个节啦。”她笑着说。

小年年俗知多少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小年有许多属于自己的节日习俗,祭灶君就是其一。

关于小年祭灶,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有晋代周处所作的《风土记》:“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以及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小年又称“祭灶节”,祭灶当然是一件大事。市民张翔记得,小时候奶奶总会在这一天掏炉灰,擦锅台,然后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瓜、糕点等甜滋滋的供品,当然也不会忘记把旧的灶神画像换下来,贴上“请”回来的新灶王像。

奶奶虔诚地祝祷,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小时候张翔总不太理解,为啥供灶王的“供品”与众不同,奶奶解释说,那是因为要给灶王吃些“甜”的,这样他在上天汇报的时候,就会“嘴巴甜,说的都是好事”。

祭灶礼的确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传统习俗,盖因古人奉灶王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一年过去,人的德行和过错都会被灶王爷看在眼里,并要回天庭向玉帝汇报,为了欢送他,并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陈列酒食瓜果以作祭品,虽为民俗,却也透着种种人情趣味。

除了祭灶,小年这天,人们还要扫尘来迎接新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得起个大早,扫房擦窗,洗衣清物,刷锅涮瓢,只因“尘”与“陈”谐音,故掸尘又指与陈旧之事挥别,连同旧岁中所有的不快都被统统扫去。

市民朱丹这几日总惦记着要去买几张窗花,等擦完玻璃,就贴上,给即将到来的新春添点喜庆。朱丹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窗花是母亲亲手剪的,扫尘刷房子之后,屋子要晾一晾,母亲就坐在正午的阳光下,手边摆着一摞红纸。母亲用缝衣针细细地将纸张钉起来,用铅笔略微勾一勾边,便只见雪白的剪刀在指尖翻飞,碎的红纸屑纷纷扬扬,不一会儿一幅“喜鹊登梅”就剪好了。

新白纸糊好的隔窗,被贴上红彤彤的窗花,立刻就显得又新又喜庆。小时候朱丹最喜欢陪着母亲剪窗花。“那么神奇,那么好看,满足了我小时候对于新春全部的念想。”她说。

剪窗花当然也是民俗之一,喜鹊登梅、鸳鸯戏水、鹿鹤同春、犀牛望月……这些词听起来就很美的场景剪出来更美,以明窗为背景,葳蕤烂漫的春天就这样跃然纸上成为冬日黯淡天光里最明媚的春色。

当然,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小年最快乐的还是吃麻糖。麻糖又叫“甜瓜儿”,是以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麻糖甜滋滋的,含在嘴里,嘴巴都被粘得张不开,最得孩子们的喜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祭灶仪式日趋消亡,但“糖瓜”作为过年的第一信号,以及它所传达出的求吉纳祥的美好寓意依然保留下来,这甜蜜的味道也一直能留在心底。

除了吃吃喝喝、掸尘扫房,过小年还少不了要沐浴理发。眼瞅着新年就到了,每年都有忙年事,提前沐浴和理发就必须安排上。沐浴和理发,意在褪去过往的晦气,开启新年吉祥顺利的好兆头。

小年、小念,盼团圆

有人说,小年,之所以在中国人的情感中这么重要,更为关键的是,小年谐音“小念”,思念亲人,期盼团圆就是年最大的主题。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年是什么?年就是一个停泊的码头,让奔波的游子停下匆匆忙忙的脚步。市民张海波说,他记得以前在外地上学和打工的时候,每年回家过年都会正好赶上小年。为了省钱,他通常会坐一趟比较慢的列车,到站时大概晚上7点左右,从火车站回家的路上,便有爆竹声次第响起,小年夜的焰火照亮寒冷的夜空。

“推开家门那一瞬,热腾腾的饭菜香气扑面而来,一家人早就做好了晚饭,等我回家,那一刻心里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真是无与伦比的体验。”张海波说。

受疫情影响,张海波已经有三年没有在小年这一天赶回家过年了。今年他决定说啥也要早点回家,跟父母团聚。“都说去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家乡,时光不能等,父母不能等,回家不能等。”他说。

马上要过小年,76岁的王四海也在期盼着儿女回家过年。远嫁山东的女儿说,今年会带着读高中的外孙女一起回来,王四海几天前就忙着炸丸子做油饼,准备了一大堆孩子爱吃的东西。王四海有四个儿女,三个都在身边,唯有这个远嫁的女儿是他最惦记的,往年女儿不回来,王四海就要在腊月二十三四的时候寄一些自己做的年货给她,寄早了,怕春节吃的时候坏了,寄晚了又怕物流不畅不能顺利在年前送到,今年他可不用愁了,因为女儿要回家过年。

小年,小念。灶王上天言好事,人间万户盼团圆。

小年之后是大年

小年之后就是大年,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忙年歌》里的场景一一被实现。

其实,年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辞旧迎新,年是人们情感停泊的港湾,更是人们寄托乡思的码头。

也正是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人们都对小年非常重视。今年65岁的黄忠就告诉记者,他已经办好了年货,就等着兔年新春了。兔年是个吉祥年,春来得早,让他觉得三年来压在头顶的疫情阴云,将要随着辞旧迎新的钟声散去了。

“无论什么时候,咱们老百姓还是喜欢过年的,年是团圆节嘛,辛苦忙碌了这么久,不就是为了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过个新年嘛。”黄忠说。

辞旧迎新春将至,今朝人间过小年,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迎来一个美好的新年。

与小年相关的诗词

《小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穷腊,

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

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

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

四顾但茫然。

《祭灶诗》

宋·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乱世文章不值钱。

《祭灶词》

宋·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

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纵笔三首其一》

宋·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

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

只鸡斗酒定膰吾。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

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

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

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

何似原头乐社神?

《使东川·汉江上笛》

唐·元稹

小年为写游梁赋,

最说汉江闻笛愁。

今夜听时在何处,

月明西县驿南楼。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