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6日
■全市“转作风 提效能 促发展”作风建设集中整顿
市发改委以砥砺作风提效能、凝聚力量促发展为目标,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稳致远。2022年,我市信用综合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7位,合同履约信用监管工作经验在全自治区推广,为全市营造诚实守信氛围。
一、主要做法
一是制度先行,规范开展信用修复。按照完善信用修复机制、保障信用主体权益的工作要求,重点围绕信用修复适用范围、信用修复条件、信用修复流程、保障主体权益等方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严格按照行政处罚失信行为严重程度,执行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期限,并通过“信用中国”网站信用修复流程开展修复工作。截至目前,指导342家企业在“信用中国”网站完成523条行政处罚信用修复,切实增强了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竞争力。
二是主动作为,全面梳理失信名单。建立信用修复失信主体信息台账,将相关信息反馈至行业主管部门,对已满最短公示期但未全部履行处罚义务的企业,引导其尽快履行处罚义务,及时提交信用修复申请,完成信用修复。对未达到修复标准的企业,及时提醒完善修复材料,确保企业能快速进行信用修复。
三是强化服务,精心组织宣传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的培训方式,对近500名行业主管部门及市场主体相关人员开展信用修复培训,进一步明确修复对象、修复条件、修复程序等,激发失信主体守信意愿,提高社会信用水平。多渠道宣传信用修复途径,将信用修复纳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把信用修复流程编入信用宣传手册,发放宣传册2000余本,为企业快速知悉修复流程提供便捷。
四是正向引导,增强企业信用意识。为进一步优化信用支撑营商环境水平,充分发挥信用惠民便企服务作用,积极开展自治区诚信典型选树活动,通过倡导守信正向激励,促进企业珍爱自身信用,及时修复不良信用记录。目前,已有88家企业及团体被列入自治区诚信典型,1家企业成为全自治区第3个诚信标杆企业。
二、经验启示
全面落实好信用修复工作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引导企业构建诚信风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严格按照放管结合、宽严相济、进退有序的信用监管要求,对已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中规定的义务、主动消除危害后果和不良影响的企业,畅通信用修复渠道,加强行政指导和服务,依法依规进行信用修复。其次,要推动落实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等工作机制,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提高企业对信用管理的认识和参与度,促进企业在市场上公平竞争。最后,要广泛宣传社会信用体系政策法规,积极组织更多企业参与信用修复培训,帮助企业提高诚信经营意识,引导失信企业主动修复失信行为,促进企业健康良性发展。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