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优教普惠圈”建设

——访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乔天峰

杨正芳

2023年01月17日

■着力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部门访谈

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载体及城市转型的有力抓手,2022年,我市着力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按照《乌海市推进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市教育局负责牵头打造“优教普惠圈”。日前,本报记者就“优教普惠圈”建设情况采访了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乔天峰。

乔天峰表示,2022年,一刻钟社区“优教普惠圈”建设正稳步推进。市教育局结合职能职责,制定印发了《乌海市教育局推进一刻钟社区“优教普惠圈”建设实施方案》,抓好家校共育、扩大优质教育供给面、延伸课后服务覆盖面等7项重点工作,确保“优教普惠圈”建设落地落实。

——聚焦家校共育。出台《乌海市家庭教育实施方案》,推行家长学校学分制,建立“家庭教育讲师团”,成立家校共育坊,同时与社区合作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学生公益服务平台。

——扩大优质教育供给面。加快推动市一中新校区、市二中滨河学校等项目建设工作。同时,持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在已经完成的学校点位布局上,进一步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着力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模、大校模问题。

——延伸课后服务覆盖面。制定《乌海市中小学课后服务方案》,全市37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按“一校一案”和“5+2”的要求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全年参加课后服务学生42766人、教师2999人。出台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保障课后服务落实落细。创新实施“课前+课后”双时段服务,针对性推出“基本课程+素养课程”的“1+N”“菜单式”课程体系。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优质教师资源,配合社区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家长树立劳动教育理念。

——提升人才培养辐射面。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培育“托育照护”及“老年照护”专业人才。市职业技术学校增设“幼儿保育”及“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专业,有效缓解我市在托育照护及养老服务方面的人才紧缺状况,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采取“集中授课+在线讲解+上门指导”的多种教学模式开展职业技能社会培训服务,推动专业人才下沉社区。

——激发校外培训机构活力。通过构建“双减”空中课堂,不断扩大多元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推动科普资源与课后服务深度融合。2022年,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已完成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交接工作,209所校外培训机构交由文旅体广、科技等部门监管,教育部门监管15所。

——拓展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空间。市教育局精心遴选首批6家中小学研学活动单位,各学校形成研学方案报教育部门审核备案。突出校社联动,积极联系社区共同做好社区规划建设。海勃湾区从各学校推选10名优秀教师为社区规划师,在教育指导、家教联动、校社联动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提升社区为民服务能力。突出资源共享,挖掘和利用我市及市外自然人文资源,积极开展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海勃湾区第一小学、第三小学、第九小学联合中河源社区,认领共享农田作为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命名“红领巾种植园”。

——增强中小学场馆服务社区能力。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探索在保障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将试点范围的中小学校图书馆、主题展室、体育运动场馆、操场向公众开放,丰富社区居民的休闲业余生活。乌达区教育局积极挖掘一刻钟社区“优教普惠圈”资源,利用中小学校外活动中心外墙安装“听书墙”5幅,涵盖《骆驼祥子》《呼兰河传》《老年健康讲记》等20余本电子书目,家长接送孩子的空闲时间可实现“智能扫码听书”。

乔天峰表示,下一步,市教育局将以市城乡社区大学和市老年开放大学为依托,加强与各部门、各社区的联系,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的课程资源,解决全市老年教育方面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在社区设立老年大学办学点,方便社区居民接受老年教育,打通服务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杨正芳)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