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维
2023年01月17日
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 (鲍维 摄)
■2022精彩答卷
2022年,全市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05939人,参保率由2021年的71.35%提升至116.01%。
全市1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成覆盖率达100%。
积极开展MTD多学科诊疗,建成自治区第一批防治卒中中心单位。
慢病患者跨省就医可直接结算,门诊费用被纳入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
按DRG实际付费以来,全市平均住院次均费用由6102.3元降为5598元,降幅达8%。
……
这一串串数据、一项项举措既是我市千方百计提高医疗健康水平的缩影,更是我市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2022年以来,我市以“健康乌海”建设为统领,着眼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速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妇幼、老龄群体保健服务能力,发展医养、康养产业,卫生健康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绘就了群众就医的幸福同心圆。
提标扩面
提升医疗保障能力
几年前,一个冠脉支架动辄上万元,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随着国家冠脉介入医用耗材“带量采购”落地实施,冠脉支架进入“百元时代”,众多冠心病患者享受到了这一政策利好,医药费负担大幅减轻。
2022年11月9日,张大爷因间断胸痛到市蒙医中医医院心病科就诊。经医生诊断,他需要在右冠植入支架治疗,手术仅消耗3根工作导丝、4个扩张球囊、4个支架。此前,像张大爷这类病人,只能选择分次手术,因为CTO病变做手术需要的导丝、球囊及植入支架数量较多;而且手术要花费6万至7万元,分次手术可分摊经济压力。然而,现在耗材降价后,手术费用仅需要1.5万元。
“我爸这次做心脏介入手术,耗材降价我们也能承担,避免了老人多次手术的痛苦,我们也不用为手术费用发愁了。”张大爷的儿子感慨道,“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看病的费用也越来越低了。”
2022年以来,我市多层次、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其中集采中选药品涉及慢性病、消化道疾病、精神类疾病等多个领域,平均降幅达50%以上,最高降幅达99.7%;集采中选医用耗材涉及骨科、血管介入科、眼科等领域,平均降幅达57%以上,最大降幅高达95%,截至目前,共节约医保资金9322万元。此外,我市还充分发挥医疗保障效能,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自启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实际付费以来,全市平均住院次均费用由6102.3元降为5598元,降幅达8%;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和实际报销比例分别为86.4%、72.8%,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分别为74.6%、69%,均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
“小病在门诊大多只能自费、不能报销;得了大病,医保卡上的余额又不够用。”“医保卡只能自己用,家里人生病还是得花现金。”这是不少参保人以前看病就医时会遇到的不便。2022年,我市结合实际出台了《乌海市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实施细则》,自2022年10月1日起,门诊费用被纳入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因普通门诊发生的费用可报销,参保职工只需关联其配偶、父母、子女身份信息,上传结婚证、居民户口簿等证明材料,就可实现统筹区域内个人账户支付家庭成员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或缴纳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实现家庭“小共济”,在现有条件下盘活个人账户资金,这两大保障切实减轻了广大群众就医的费用负担。
此外,我市不断提升医保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如今,31项医保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打造医保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推动30余项医保业务下沉至96家街道、社区、银行和定点医疗机构;深入开展线下一窗通办、代办帮办、全区通办和绿色通道窗口,实现“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单制办结”;大力推广应用支付宝医保电子凭证,截至目前,医保电子凭证激活量近19.1万人,实现参保群众扫码便可就医购药;探索开展“局长走流程”活动,有效打通了医保服务痛点堵点和难点,着力解决一批医保领域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医保服务的温度不断提升。
补齐短板
服务质量再升级
“咱这儿看病和大城市一样了,能在手机上提前预约挂号。以前来看病都要排长队,现在按照手机上预约的时间来看病,非常省时省事,要去哪个科室或者窗口也都有明显的标识,而且最近开通了互联网医院,在线就能问诊。”近日,来市人民医院看病的贺彩霞对医院开通的各项“线上服务”连连夸赞。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医院发展必经之路,“让数据多跑腿、让患者少走路”是现代化医院的未来方向。2022年以来,我市不断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促进各医院向智慧医院迈进,不仅实现了患者自助充值、挂号、查询、检查结果打印和住院床旁结算等便民服务,还改进了医院结算系统,实现跨省、跨市医保不备案直接结算,患者无卡(医保卡)直接结算功能;新建异地备份数据中心,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数据互传互通,为无纸化医疗和智慧型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优势,实现医疗机构分时段预约就诊,打造远程医学会诊平台建设,实现市域内心电会诊、影像诊断、双向转诊、检验检查数据共享等功能,探索适合我市开展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规范以及运行机制等,扩大护理服务供给。截至目前,互联网医院共完成在线咨询487单,网络预约挂号130878人次。
通过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信息化为支撑,实现与省级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和部分国家三级医院的远程会诊业务合作,老百姓可就近享受知名医院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
近日,市人民医院通过与北京协和医院远程医疗合作为一名长期不明原因发热、胸痛的患者进行了会诊。北京协和医院远程会诊专家耐心查看病历资料,听取会诊申请医师的病情及治疗情况介绍,结合既往病史、治疗经过及相关检查、检验结果,对下一步治疗方案给出了明确指导意见。
2022年以来,我市各医疗机构持续加强与国内各大医疗机构的多学科远程会诊、影像会诊、病理会诊、实时超声会诊、远程医学教育等多方面在线实时会诊模式,实现与其他大型医疗机构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均等化,加强了诊疗综合服务能力和高疑难危重症的救治水平。此外,我市医联体建设进一步成熟,目前已组建医疗集团5个,实现急慢分治和双向转诊,基层就诊人次大幅增加,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95个,共签约27.7万人,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为83.1%,个性化签约3693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一老一小
织密民生保障网
“住在养老院,服务周到,还有医生帮忙看病,真方便了我们老年人。”在市职业病防治院老年病科的一间套房内,78岁的王作先正在外间看电视,里间休息室内,他的老伴在床上接受医务人员的按摩理疗。几年前由于脑出血,他的老伴全身瘫痪,他便和老伴一同住进养老机构,现在他们已经在市职业病防治院住3年了。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健康养老模式,推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建立宜和老年公寓医养护一体化试点;市职业病防治院转型为医疗养老院;海南区人民医院医养结合楼运营良好;探索推进嵌入式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服务设施毗邻相建,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市蒙医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以老年心脑血管、老年期痴呆等疾病为重点开展研究,成为自治区领先重点学科。
全面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服务制度,规范标准,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安全、规范、优质的医养服务。采取“2+1”模式,即1家综合医院和1家基层医疗机构与1家养老机构或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共建,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保健咨询等基础健康服务,签约率达100%。
简化养老机构申办程序,养老机构申办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实行“两证合一”,所有养老机构均实行备案管理。大力支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集约发展、提质增效,完成了海勃湾区宜和老年公寓扩建项目。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乌海市颐养康复中心、乌海市凤凰山水养老院、乌达区盛道养老院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项目建设,推动医养康养融合发展。
2022年,为贯彻实施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战略,聚焦“一老一小”急难愁盼问题,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和市卫健委共同编制了《乌海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明确托育方面“重大政策清单”,从土地、规划、报批建设、人才支持、财税补贴等方面对普惠性托育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引导。截至目前,全市现有托育机构15所,共有托位1210个,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2.16个,已完成2022年自治区任务目标。
新时代、新起点,全市医疗卫生事业驶入了更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不断被满足,“健康乌海”的美好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鲍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