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书屋“小阵地” 文化惠民“大舞台”

刘洋

2023年01月24日

■新春走基层

春节前,记者在海勃湾区滨河社区的草原书屋看到,这里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拥有时政、社科、文学艺术等类型的纸质图书近3000册,电子图书3000余册,而且免费对居民开放。

李英杰是草原书屋的常客。他说:“出家门五六分钟就到草原书屋了,我特别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籍,一有空就过来看书,看不完的书还能使用身份证免押金借回家看,特别方便,这里不仅有丰富的书籍,阅读氛围也非常好。”

“草原书屋还配置了朗读亭、电子借阅机、移动还书箱等设备,更加激发了居民的阅读热情,带动大家少玩手机、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来。”滨河社区党委书记宿妍茹介绍道。

和李英杰一样,我市很多居民都享受着“不出社区”的文化服务,而这都得益于我市倾力打造的“一刻钟社区文化圈”。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着力打造“一刻钟社区文化圈”,通过合理配置现有文化资源,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形成涵盖文艺演出、文艺辅导培训、图书借阅服务等文化服务要素的全覆盖,逐步提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书屋不仅是居民看书的好去处,也是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加油站”。

在海勃湾区墨香梨园社区,“红骑兵”宣讲团在草原书屋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活动。宣讲员紧贴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及精神实质,与居民面对面深入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把政策解读与居民身边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与居民柴米油盐融合在一起,把“书面语”转化为居民喜欢的“家常话”,把“大道理”转化为有烟火气息的“小故事”。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这么丰盛的‘文化大餐’。”居民王庆平听完宣讲后激动地说,“今天听宣讲后对党的政策了解得更多了,希望社区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一个个有“温度”的社区“文化圈”,“圈”起更多居民的文化新生活。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断建立机制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居民家门口的文化活动接地气、有人气,为幸福生活添了“彩”、加了“料”,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围”成的“一刻钟社区文化圈”,让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

(刘洋)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