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
2023年01月25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一转眼,新春佳节就已过半。咱老百姓喜欢过年,因为年代表着辞旧迎新,代表着阖家团圆,代表着辛苦忙碌的日子终于有时间能歇一歇。
作家们也爱过年,关于“过大年”,许许多多的名家都曾在作品中作了详细描述。有没有哪一段文字,曾长久地留在你的记忆深处?记者也采访了几位读书达人,听他们讲讲那些印象深刻的、藏在书香里的关于年的味道。
梁实秋笔下的“年”:
快意、窝心、累
“读梁实秋先生笔下的年,跟我们感受到的年一模一样,快意是有的,窝心是有的,累当然也是有的。”读书达人张明霞这样说。
张明霞记得,在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忆旧》作品集中,有一篇名为《“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的文章。作者曾总结过过年的“三乐”:除夕满院子洒上芝麻秸,踩上去喀吱喀吱响,一乐也;宫灯、纱灯、牛角灯全部出笼,而孩子们也奉准每人提一只纸糊的“气死风”,二乐也;大开赌戒,可以掷状元红,呼卢喝雉,难得放肆,三乐也。
但除了“乐”,也有愁,“天寒地冻,无处可玩,街上店铺家家闭户,里面不成腔调的锣鼓点儿此起彼落。厂甸儿能挤死人,为了‘喝豆汁儿,就咸菜儿,琉璃喇叭大沙雁儿’,真犯不着,过年最使人窝心的事莫过于挨门去给长辈拜年……”
为什么“挨门去给长辈拜年”还会让人感到“窝心”?张明霞说,这可以在梁实秋先生的另一篇文章中找到答案。在《过年》这篇文章中,他就如此写道:“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喜。’日上三竿,骡子轿车已经套好,跟班的捧着拜匣,奉命到几家最亲近的人家拜年去也。如果运气好,人家‘挡驾’,最好不过,递进一张帖子,掉头就走。否则一声‘请’,便得升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
原来,对于贪玩的孩子们来说,去给长辈磕头当然是很无聊的事情。拜年本来就是一种仪式,但如果一直重复,孩子们当然极不耐烦。
“其实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呢?”张明霞笑着说,“我到现在都特别怕过年的时候去拜望不熟悉的亲戚,聊不到一起不说,还得小心谨慎,想着不要说错话。对孩子们来说,当然觉得很累。”
丰子恺笔下的年:
禁忌多、讲究多、剩菜多
过年怎么过,大江南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讲究。
读书达人郑薇说,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年,就跟我们经历的一样,有禁忌,有讲究,当然,因为菜做得太多了,可能整个春节都在吃剩菜。
“我记得第一次读丰子恺的《过年》时,感到特别亲切。比如先生说,吃年夜饭时,要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的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我们家也是这样,年夜饭的餐桌上,简直是有多少碗就要用多少碗。我母亲整个除夕那天的下午都在数数,盘子、碟子、碗,一定要成双,绝对不能落单。等到了大年初一,小孩子们还要被大人耳提面命要求谨慎说话,要说就说吉利话,不好听的字眼儿是决不能出口的,一旦肆无忌惮瞎说八道,不是挨一脚就是被老妈扭耳朵。好在正月里不打孩子,小惩大诫罢了。”郑薇笑着说。
“还有就是吃剩饭。丰子恺先生说,初五以后,过年的事基本结束。但是拜年,吃年酒,酬谢往还,也很热闹。厨房里菜很多,客人来了,搬出就是。我们现在不也一样的嘛,北方人家过年,菜都做得多,除夕夜尤其丰盛,大年初一也要吃好一点,初二姑娘女婿回家拜年,当然不能吃剩菜,到了初三之后,才是全家吃剩菜的时光,左一顿大杂烩,右一顿热剩饭,怎么吃都吃不完。”郑薇说。
老舍笔下的年:
最标准的中国年
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的春节》,可以说是最有年味的过年记忆。老舍在文中写道,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八粥、腊八蒜都是过年的前奏和准备,孩子们高兴,大人们则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文中这样写道:“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这样的年,不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年嘛。”读书达人宋鑫说,“家家户户要贴春联,要守岁,男女老少都要穿新衣,除非万不得已,一定要回家吃团圆饭。可以说,老舍先生笔下老北京人的年,就是标准的中国年。”
“我记得在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还说,正月初六之前是没有店铺开张的,正月十五则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吃吃喝喝一定要在年前准备得妥妥当当,因为从除夕夜的下午到正月初六之前,店铺都是要歇业的,买不到食材,全靠年前囤的年货过日子。如今当然方便多了,就算是大年初一,也有商超开门营业,物质的确是极大丰富了。”他说。
老舍先生曾回忆过正月十五的灯,家家户户能摆出几百盏来。上元夜看花灯,古往今来都是中国人浪漫的传统习俗。花灯就是年的尾声,人们会在绚丽多姿的花灯阵中回味年的无穷乐趣。
一年又一年,岁岁又年年。读一读名家笔下的年,对照一番我们经历的年,您就会发现,无论何时,年都是人们心底最深情的眷恋。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