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2日
■伍德宸杯故事征文大赛
胡兆喜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很荣幸于“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式的高考中获胜,考进一所师范大学。
送我上学的是堂兄,他正是这所学校当年的应届毕业生。当我们走到学生宿舍门口时,堂兄指着一个修鞋的老人说:你别小看他,他很有钱,每年都资助好多贫困大学生。我不禁多看了老人一眼。老人的身子骨略显单薄,背微驼,蓬乱着头发,着一身破旧的衣服。
从那时起,每当经过宿舍大门口,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看上老人一眼,也说不清是出于什么情感,反正有崇敬,也有一丝希冀。虽然那时上大学的花销不大,但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培养一个大学生也的确不容易,如果能得到老人的资助,不仅可以减轻父母肩头的担子,也会宽裕我的校园生活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老人捡起一个学生扔掉的馒头,很细心地在围裙上擦了擦,又一点点揭去馒头的外皮,旁若无人地吃了起来。老人的举动让我十分惊讶,一个靠“擦鞋油钉鞋掌”为业的老人,竟然默默无闻地资助贫困大学生,却又捡拾大学生扔下的馒头吃了。
我从餐厅带了两个馒头,经过宿舍门口时递给了修鞋老人。老人默默抬起头,上下打量我一眼。我说,馒头是同学吃剩在餐桌上的,不脏。老人表情平淡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我隔三岔五给老人带去别人吃剩下的馒头,几乎没有寒暄,我也从未找他修过皮鞋,因为我始终穿的是母亲做的农家鞋,老人也从未对我表达过感激之情。说句实在话,当时我真的很渴望有一天老人突然拉住我的手说,孩子,你是个善良的人,看你的光景也不宽裕,让我来资助你吧。可是时间一天天流逝,我却没能幸运地听到这一番话。
虽然有淡淡的失落萦绕在心头,但我仍继续从餐厅带回吃剩的馒头送给修鞋的老人。其实我之所以能坚持这样做,也是缘于内心感恩的情结。因为那时,父亲在农闲季节常常担着担子走村串乡,修伞配锁贴补家用。每遇饭时,总会有好心的乡亲赠他一粥一饭。每每转回家,父亲总是感慨地述说着异乡人给予他的好处,一遍遍告诫我们要力所能及地予以人帮助。
眼看几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先前那一丝不可告人的念头也渐渐消失,只是偶尔在心里埋怨这修鞋的老人太不近人情,不愿资助倒也罢了,感激的话你得说上几句吧。
在我离校前的一个下午,当我走过宿舍门口时,老人突然叫住了我。老人的举止让我颇感意外,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叫出了我的名字,还道出了我所在的系和班级以及我的家庭住址。老人说,你的家庭虽不富裕,但还是有能力支撑你上完大学的。我知道你的善举是出自内心的真诚。现在,你就要毕业离校踏入社会了,我送你一双皮鞋,是我自己做的,样式虽不新颖,但很结实。也不是回报,只是希望你穿上这双皮鞋踏踏实实做事、做人,走好今后的路……
这是我平生拥有的第一双皮鞋。虽然早已穿破,但我却穿着它走出了一段坚实、稳当、笔直的人生之路,而且,这条路还在向前延伸……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