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
2023年03月06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北京时间3月6日4时36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惊蛰”标志着仲春的开始。农历二月时,公历时间已到3月初,东风解冻,万物复苏,惠风布暖,花影随人。可见阳气蒸腾,冰河消融,逐日柳色早黄,水文新绿,始终春盛矣。
古人甚爱惊蛰,因为“惊蛰”二字,表现的是生物对季节变化反应的一种物候现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或许古人也认为,枝头新绿总是婉约的,但虫声一起,春就变得活泼起来。
今日惊蛰。那么惊蛰都有哪些物候现象,又有哪些民间食俗,古人对惊蛰有过如何精彩的描述?在这个虫声唤春回的时刻,听记者跟您聊一聊属于惊蛰的节气之美。
品味节气之美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其对时序轮转、时空对应的认识和总结,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是我国传统文明的载体,对当时乃至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都具有指导作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再次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为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对节气风俗进行介绍,一同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与惊蛰相关的诗词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 宋·范成大 《秦楼月·浮云集》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唐·韦应物 《观田家》节选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唐·元稹 《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节选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元·仇远 《惊蛰日雷》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宋·陆游 《春晴泛舟》
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蜗涎明石凳,蚁阵绕山台。此际衣偏湿,熏笼著麝煤。
——宋·陈允平 《山房》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晋·陶渊明 《拟古·其三》节选
春鸣万里农耕始
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便是桃花开始吐露芳华,但还不是盛开的季节,恰如宋代诗人汪藻诗云:“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仓庚”即黄鹂,黄鹂鸟开始鸣叫;至于“鹰化为鸠”则有许多说法,有资料说,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有些动物能“改头换面”。惊蛰时节,老鹰减少了,“鸠”却变得多了起来,遂以为这些“鸠”是老鹰变化而来的;但明代文学家张岱却认为,所谓的鹰化为鸠指的是它的习性产生了变化,春天万物生发,鹰不再杀生,像鸠一样温和,等到秋天捕食越冬,又恢复凶猛的本性,这是万物应时而动。
与惊蛰“三候”对应,在二十四花信风中,惊蛰也有对应的花候:一候桃花,二候棠棣,三候蔷薇。这三种花都开放在仲春时节,最能代表春之美妙。
我国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将它视作春耕的开始。农谚有云:“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大江南北,皆以惊蛰为号令,一声雷鸣是“起床号”,能叫醒蛰伏的生灵;也是“集结号”,催促着人们春耕的节奏。南方此刻早就是春雷隆隆、春雨绵绵的时候,北方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还是育种备耕的阶段。
虫声新透绿窗纱
古人总是不乏浪漫的想象。惊蛰一声雷,警醒沉眠的虫儿,欣欣然张开盼春的眼睛。
其实,虫子能不能听得见春雷的呼唤,显然不要紧,只要带着无限的想象力去幻想这样的场景,便觉得非常美妙。
宋代诗人王禹偁曾在他的《春居杂兴》一诗中这样说:“一夜春雷百蛰空,山家篱落起蛇虫。无端蚯蚓争头角,触破莓苔气似虹。”一夜而已,“百蛰”就都苏醒了,代表着春的使者蚯蚓也探头探脑钻出松软的泥土,在春天的旷野里舒展身体。
这一幕,让惊蛰这个节令瞬间就多了许多的生机,那是鸟虫鸣叫带来的立体的、鲜活的场景。唐代诗人刘方平也有一首描写惊蛰时分的诗名为《月夜》,诗云:“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窗纱早已换上代表春天的绿色,冬日的沉寂忽然在此夜被打破,鸟鸣啾啾,虫声喁喁,自然界的生机与活泼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就是独属于惊蛰的节气之美。有动有静,跃然纸上。
草木横斜舒芳华
春天总是绿意盎然桃红杏白的。惊蛰之后,轻雷隐隐,春风送暖,到处被染上了生机萌动的绿意。桃花,棣棠花,蔷薇花,三候风信花争蕊吐艳,明媚动人。
作为惊蛰最恰当的花语,桃花一向被誉为春的使者,对于我市这样地处西北地区的内陆城市来说,最早能感受到春的气息的,也是桃花。
连日来,随着日间气温上升,市民们已经在到处寻访春的气息。运动公园等较为温暖湿润的地方,桃枝已经泛出新绿的颜色。而在温暖湿润有人工干预的农业大棚里,桃花早已灼灼生姿。
3月3日,在距离海勃湾城区约9公里的润森教育基地,一棚桃花就成了春日胜景,到此游玩的市民纷纷打卡拍照,体会这早到的春色。随着气温逐日上升,户外桃花也将绽放笑靥,为乌海的仲春增添美景。
往南走走,仲春景色就更为鲜艳了,蔷薇也会绽放在惊蛰时节。蔷薇之美在于密集而生,满枝灿烂,在民居的院边上、墙根处、道两旁,随时都能体会“转角遇春光”的惊喜。
当然,惊蛰过后,在南方地区也是挖春笋、吃春笋的好时节。祖籍四川的金秀宁就告诉记者,小时候,她最盼望的就是惊蛰春雨过后,跟着母亲去挖竹笋。春天笋子最是鲜美、细嫩、爽滑,用手掐一下,似乎都能掐出水来。此刻恰好刚刚过完年不久,过年备的腊肉腊肠还没有吃完,配上笋子炒一炒,能鲜掉眉毛。老话都说“食过春笋,方知春味”便是这个道理。
惊蛰之后,草木横斜舒展芳华,万物都欣欣向荣起来,人们沐浴着春色,心底深处会对春天产生强烈盼望。
惊蛰习俗知多少
惊蛰如此被人们青睐,属于惊蛰独特的节气习俗当然也不少。
首先就是吃。我国素有“适时而食,不时不食”的养生之道,因此合着节气时令,总有当下最适宜吃的食物。比如吃梨就是大江南北惊蛰时分都有的食俗。据说“梨”谐音“离”,意在让虫子远离庄稼,获得丰收年景。当然,早春也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梨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因此惊蛰吃梨也很符合养生之道。
除了吃梨,还有一些其他的食俗,比如祖籍山东的市民郭智说,惊蛰时,他家里一般都会吃烙饼。烙饼烙饼,烟熏火燎烙死害虫,也是农民盼丰收的一种美好心愿。
当然,对于西北地区的人们来说,惊蛰时节还是在春寒料峭的时候,喝上一杯酒水暖暖身子就很受欢迎。据说在西北地区,惊蛰当天要喝醪酒,甚至还有童谣这样唱:“惊蛰过,喝醪酒,喝完醪酒暖和和。”
还有一些有趣的食俗,比如有的地区,会在惊蛰这天聚在一起吃“炒虫”,寓意消灭害虫、人畜安康。当然“炒虫”并不是炒真的虫,而是玉米、黄豆等。豆子在锅里噼里啪啦地跳,人们还要兴致勃勃地比赛,看谁吃的“虫”多。
除了吃,还有一些有趣的习俗,比如“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兴风作浪,引致百般不顺。于是人们就会在惊蛰这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以猪血喂之,使其不再出口伤人,以猪肉抹老虎嘴,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驱霉运”的习俗也是如此。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渐渐地演变成打纸做的“小人儿”,使其不能带来霉运。诙谐之中,又带着人们对康宁安乐生活的期盼。
还有一种习俗叫做“祭雷神,蒙鼓皮”,流传已久。据说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惊蛰就是雷声引起的。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于是惊蛰日就有祭祀雷神的习俗。
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自然也要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中就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
惊蛰之后是春分
惊蛰一声雷,民间万物生。我国古代素有“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的民谚,说的是“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早春早雷晚播田,倒春逆袭坑死人,似乎已成了农民的生活常识。
“惊蛰雷鸣,谷米成堆”,意思就是告诉人们雷声在惊蛰当天响起,就昭示今年的庄稼会获得丰收。若“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则表明要是临近春分都未听到响雷,那就会因缺少雨水而影响收成,惊蛰响春雷显然成了影响农事的一个标志。
惊蛰之后,时令便到了春分。春分春分,春分两半,日夜平均,春更盛矣。
不少老年人都讲究早春养生,惊蛰养生尤其重要。中医认为,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
故此,中医刘静波就提醒,惊蛰、春分时节,养生应该早睡早起,老年人要常常散步缓行,使得经络气血正常运行,年轻人则要适当运动,“动则阳气生”,比如八段锦、太极拳、慢跑、瑜伽、登山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也尽量不要大汗淋漓,因为早春天气乍暖还寒,不能因此损伤阳气。
在饮食方面,惊蛰时节也到了吃春菜的时候。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春季适宜的蔬菜,最能利五脏、通血脉、止渴润肠、滋阴平肝。当然,春天也是甩脂的好时候,多吃蔬菜,冬天藏起来的肉肉也能早点减下去。
节令之美,美在意蕴盎然。
无论是哪个节气,都有其对应的民俗文化,惊蛰也不例外。在这个代表着仲春到来的节气,读完这篇文章,您不妨也去吃个梨子“咬一口”春吧,让清润的梨汁带领我们体会更甜美的春天。
本版绘图 齐艳芳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