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4日
从1961年到2023年,我们已经经历了63个世界气象日,今年恰逢世界气象组织成立150周年,以“天气气候水 代代向未来”作为主题,呼吁全社会增进对全球变暖背景下天气气候系统的了解,通过天气、气候和水文服务,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应对挑战,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在全球气候变化变暖的大背景下,乌海市气象局强化风险管理,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趋利避害,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把脉天公,发布精准天气预报;精准高效,提供专业化气象服务;加强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乌海市四季划分
张洪杰
季节是每年循环出现的地理景观和气候相差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通常根据天文、气象、节气、农历、物候、候温等方法对一年的四季进行划分。
一般在开展气候监测、评价业务和服务中,通常采用气象划分法:即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但这种方法简单,与各地的农业生产实际应用存在着差异,故而采用气候季节,从天气气候的角度,按照气候(5天)平均气温将一年划分为不同的时段,进而制定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气候季节划分》:以5天滑动平均气温低于5℃为冬季、高于20℃为夏季、5~20℃之间为春秋过渡季节的标准划分四季。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气候季节划分》,乌海市常年(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值,取近三个年代(30年)的平均值,即1991至2020年)入春时间为3月19日,入夏5月21日,入秋9月7日,入冬11月2日;春季长度为63天,夏季109天,秋季56天,冬季137天;冬季最长,秋季最短。
2023年进入3月后,我市多冷空气活动,气温波动较大。截至3月21日,5天滑动平均气温低于5℃,还处于冬季,未进入春季,入春时间晚于常年。根据气温趋势预测,预计我市将于3月27日左右入春。
乌海刮的是什么风?
杨晓岭
“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冬”这就是早年乌海风的特点。现在随着生态文明发展,在退耕还林,沙漠植树造林等工程推动下,乌海的气候环境已越来越适宜居住,已经有大量红嘴鸥扎根繁殖。我们生活在对流层,对流层受地表影响最大,层内对流旺盛,大气中主要的天气现象如风、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形成在此层内,所以对流层是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对流层是位于大气圈最下部的层次。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有强烈的对流和湍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乌海地区一般情况下风的日变化是怎样呢? 乌海风的日变化一般情况下是:晴天比阴天大,夏季比冬季大,白天风速增大,到午后14时-15时左右风速是最大的,夜间风速逐渐减小。
为什么在乌海市区感觉风很小,但是攀登甘德尔山时会感受到风很大呢?有一种风称为山谷风,山谷风的形成原理与海陆风相似。白天山坡增温快,而山谷中同高度上的空气温度由于离地面远而增温慢,造成水平方向上的温差,产生环流,使风由谷底沿山坡向上吹,形成谷风,所以攀登在山腰时能听到山谷中呼啸的风声,感觉到风从脚下向上吹。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因离地面远而降温慢,冷空气沿山坡下沉,产生了与白天相反的环流,形成山风。
3月的乌海湖是红嘴鸥的天堂
刘婉清
3月的乌海,天晴日暖。乌海湖边的人鸥互动,是一种和大自然的共振,是一种交流的共鸣。在人们眼里,人鸥和谐的美好画面已经成为乌海打造生态之城的一张名片。
红嘴鸥是鸥科,嘴和脚皆呈红色,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和海湾,其迁徙的主要航线经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和蒙古国,最终飞往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流域,2018年乌海也加入了该迁徙航线,这是乌海生态气候向好趋势的有力体现。
据悉,从2014年起,乌海举全城之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甘德尔河等城市水系、乌海湖、龙游湾国家湿地等,黄河乌海段的水体水质提升到Ⅱ类。经过多年的不懈治理,乌海市林地面积和植被盖度显著增加,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遏制,成功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行列。
气候适宜、水域宽阔、食物充足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再加上乌海人对红嘴鸥的爱心和善待,来乌海的红嘴鸥,从最初的几千只,逐年不断增加,到现在已经增加到数万只。
今后,乌海仍将持续做好乌海湖和沿湖一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河湖水质持续良性发展,使这里成为红嘴鸥的天堂,让来乌海驻足的鸟类越来越多,争取留住这些远方来的蓝天精灵。
人工增雨,不是你想增就能增
马文迪
古有祭天求雨,今有人工增雨,不过气象人还真不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随时随地向老天索要“神仙水”。在降雨这件事上,我们还真是要靠老天爷赏饭吃。事实上人工降雨并不可以凭空出现,人们经常所说的“人工降雨”也并不严谨,“人工增雨”才是最严谨的说法,因为降雨不是无中生有的,需要达到一定的天气条件才可以。
那人工增雨都需要哪些步骤呢?
选择人工增雨作业云团。实施作业的云团必须要有良好的降水条件,云层太薄、太低都不行,只有当云系发展到一定厚度、且云系内含有一定的过冷水(低于0度而不结冰的水)含量,云中有上升气流时,才可以通过人工催化的手段使云水资源可能被开发成为降水。
选择人工增雨作业方式。目前人工增雨作业方式主要是通过飞机、地面布置AgI燃烧炉、高炮和火箭向云中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
选择人工增雨作业地点。作业点直接关系到作业的效果和收益点,作业要做到有的放矢。作业机会的捕捉也是人工增雨的关键一环,这要求天气形势预报准确,掌握系统影响时段及系统的生消,作业早了则欲速而不达,作业迟了就会变成马后炮。
申请作业空域。在具备了上述条件之后,还必须向空管部门申请作业空域,并严格在批准的空域时间内发射人工增雨专用火箭弹、炮弹,以确保作业安全。所以也不免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
综上所述,一次成功的人工增雨作业犹如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自古以来人工影响天气就是人类的理想,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赤壁、清代土炮防雹等,都是人类巧用和改变天气的探索。
如何防止雷电对人体的伤害
张宏建
雷电对人的伤害方式,主要有四种形式,即:直接雷击、旁侧闪击、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针对这四种雷电袭击人的方式,我们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雷电发生时,应尽量不要到室外活动,很多雷击死亡事故都发生在户外。所以在遇到雷雨天气时,尽快躲到室内,如果来不及躲避,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高大的物体容易被雷击,所以在室外请不要靠近铁塔、烟囱、电线杆等高大物体,更不要躲在大树下或者到孤立的棚子和小屋里避雨。不要站在高处,也不要在开阔地带骑车和骑马奔跑,更不要打手机或撑着雨伞,拿着铁锹和锄头等金属物体。在室外不要接触任何金属的东西,身上最好也不要带金属物件,雷雨天气千万不要到江河湖溏钓鱼等。雷雨天气如果能有汽车,将车的门窗关闭好躲在里面,这也是很安全的。
雷电来临时,躲到室内是比较安全的,但这也只是相对室外而言,在室内除了会遭受球形雷侵袭外,雷击电磁脉冲也会通过引入室内的电源线、信号线进入到室内。所以在室内也要注意采取一些措施避免遭受雷电的袭击,要注意以下几点:
1.雷电来临时,在房间内一定要关闭好门窗,防止球形雷的入侵,要尽量远离门窗、阳台和外墙壁。在室内不要靠近更不要触摸任何金属管线。在房间里不要使用任何家用电器。
2.被雷电击伤后的急救。发现人被雷击中后应立即组织现场抢救,将受伤者平躺在地,进行人工呼吸、心外按摩,如果抢救不及时,就会因缺氧死亡。另外,需要立即呼叫急救中心,由专业人员进行有效处置和抢救。
如果我向你伸手,
你愿不愿意陪我去乌海赏“花”
张莉
2020年12月,内蒙古乌海再次凭借自己的“高颜值”登上央视及各大新闻媒体。近年来,向来低调的乌海靠着沙漠中的一片“海”,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防凌汛的一道闸,以及春秋两季远道而来的红嘴鸥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雾凇,俗称树挂,也称为冰花、琼花和雪柳。那么这样浪漫唯美的雾凇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
雾凇根据形状不同可以分为粒状雾凇也就是硬淞,和晶状雾凇,也就是软淞。硬淞和软淞的形成过程也是有差异的,粒状雾凇是雪花一样的重叠型的冻结物,是由水滴、雾滴随风移动,遇到寒冷物体迅速凝固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是像霜花一样的结晶型冻结物,这一类雾凇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天气寒冷,使空气湿度呈现过饱和的状态,水汽直接凝华而产生的。
另外,雾凇的形成既要天晴少云,又要静风,或者风速很小。大风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还比较松散的冰晶吹散。雾凇虽然“相貌出众”,但也绝不只是“花瓶”。除了观赏价值,雾凇还有一定的环保价值。雾凇是空气的天然清洁工,有净化空气的内在功能;也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便会增多;雾凇也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密度小、空隙度高的特点,因此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
雾凇景观美如画,树木禾草冰晶玉洁,在阳光照耀下,片片晶体熠熠生辉。明年再到雾凇“花”开时,除了去雾凇之都吉林,也欢迎您来内蒙古乌海,沙漠中看“海”,冰雪中赏“花”。
清明时节话清明
何建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宋代黄庭坚的《清明》描写了清明时节气候及动植物的物候特点,桃红李白,含笑盛开。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春雨充沛,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 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作为时序标志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明确的记载,它位于二十四节气第五位。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清明节也常用作天气气候方面的指标。清明节气的雨、霜、雾、雷、风及寒暖等对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清明雾浓,一日天晴”“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清明雾浓,一日天晴”等谚语就总结出此时出现的天气现象。
清明不仅是一个极重要的农事季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称作“清明节”。清明节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节日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归纳起来有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降水概率靠不靠谱?
王祺
降水概率是预报员经常使用的一个气象专业术语。这个词缘起于美国,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在天气预报中使用降水概率了,而我们国家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慢慢开始使用。降水概率应该是最受争议的气象预报术语了:“我只想知道明天下不下雨,你跟我说明天降水概率50%,叫我怎么准备?”
如果天气预报简单地说“明天下雨”或者“明天不下雨”,大家很容易听懂,但这一描述实际上是不准确、不完整的;可是当天气预报试图更严谨地用降水概率来表示时,又有很多人不懂。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出现的可能性,跟降水量、降水范围不是一个概念。根据对历史气象数据的统计,在某个时间段,当具备某种气象条件时,有50%的几率在下雨。而现在相同的时间段里又具备了这些气象条件,那么此时这个值就是50%。更专业的方法就是用数学算法计算出降水概率,想要计算降水概率会涉及到许多气象因素像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等,每一个地区选取的因素是不同的,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取有效的因素才能计算出准确的降水概率,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所有的因素都带进去计算,天气预报也不是那么容易就预测出来的。
根据降水概率值,行业和公众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以减少经济和财产损失,或避免出行不便。
你了解冻土深度吗?
赵旭春
冻土深度是气象部门观测的一个要素。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春季来临,我市的土壤在2月21日解冻,随之而来的是小草破土而出,小麦进入播种期,葡萄即将出土上架,土壤解冻与植物、作物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土壤解冻的时间和气温有关,其实还有另一个条件也影响着解冻的时间,那就是土壤冻结的深度,也就是气象上说的冻土深度。
每年入秋以后气温逐渐降至0℃以下,土壤会出现冻结现象,气象部门每日开始观测冻土的深度。冻土深度和气温密切相关,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般温度越低且持续时间越久,土地冰冻深度便越厚,因此冻土的深度也能够反映冬季的寒冷程度。
1981年以来,我市最大冻土深度是113厘米,出现在2016年,最小66厘米,出现在2001年和2014年。每10年对最大冻土深度做平均,我市的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88厘米降到现在的80厘米,下降趋势明显,但1981至2022年42年间最大冻土深度却出现在最近的10年间,最小的冻土深度也是在这10年间出现,最大冻土深度起伏如此之大,可见近10年冬季偏冷偏暖程度超过以往30年,极端事件频发。
冻土深度的变化对我市农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葡萄。我市的葡萄需要埋土越冬,在冻土深度变化如此之大的气候背景下,葡萄种植户一定要关注气象台发布的当年的气候趋势预测,减轻或避免葡萄遭受冻害。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