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名: 激荡青春往事 承载城市记忆

赵荣

2023年04月25日

黄河公路大桥。

守桥部队驻扎。

乌达蔬菜农场。

乌海市啤酒厂旧址。

本报记者 赵荣

忆往昔,城市内外空旷寂寥,一句“就是一条街,其实一座楼”便得以概括。

看今朝,乌海三区繁荣热闹,道路四通八达、高楼林立、灯光璀璨……岂是几句话能够总结。

海河路、红卫大街、一通厂、科技大厦、乌达蔬菜农场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随岁月更迭成为历史。这些地名不仅饱含着时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更诉说了乌海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回响着乌海儿女敢闯敢拼、吃苦耐劳、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新版《乌海市地名志》一起回看这些历史地名的春华秋实、斗转星移。

逆风筑梦

农牧矿区谱写光辉岁月

听说过“乌兰木头”艰苦卓绝的拓荒故事,了解到“蔬菜农场”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也见证乌海今天的繁荣发展……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地区今又何在?

1958年,随着桌子山矿区、乌达矿区的开发建设,工业迅速发展,外来人口猛增,蔬菜供应成为急需解决的大问题。1959年12月,乌达矿区将黄河西岸,北起马堡店,南至黄河铁路大桥,总面积28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起来,成立了我市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农场——乌达蔬菜农场。1960年3月,以农场为基础,组成了6000余人的“乌兰木头开荒野战团”,在河拐子、乌兰木头展开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

曾经的乌兰木头,目之所及,不是一个又一个两米多高的沙丘,就是长满冬青、锦刺、猫头刺、沙蒿、芨芨草的低洼平地,密集的野生植物让人迈不开腿。拓荒者凭着每人一条扁担、两个箩头和几把铁锹,搬倒了一座座沙丘,拔掉了一丛丛杂草,把土地一块一块地平整出来,在短短20多天里就开发土地3000亩,接着又在乌达滩开垦土地4000亩。经过3个月不眠不休、连续奋战,1万余亩的土地在拓荒者脚下展开,乌达蔬菜农场这才有了规模,从此,番茄、豆荚、辣椒、土豆、大白菜等蔬菜在这片土地上陆续生根,农场大面积种植蔬菜成为可能。除此之外,农场还养牛、养猪,场部还办有养鸡场,建有啤酒厂、煤矿、综合加工厂、塑料制品厂等。

同一时期,矿区水利乡(海勃湾农场前身)、包钢农场、东风农场等先后建立。1961年,海勃湾农场、良种繁殖场、人民公社合并成立海勃湾五一农场。时任农场主管会计的王锁仁回忆:农场职工没来乌海之前种的旱地大田,不了解水浇地种植模式,也没有蔬菜种植技术,常常是广种薄收。所种蔬菜品种十分单一,只有些土豆、萝卜、白菜、韭菜之类的大众菜,豆角、西红柿等精细菜虽然开始尝试种植,但产量很低,远不能满足市场供应。所幸的是,当时政府对蔬菜种植十分重视,一方面加大蔬菜农场的生产工作,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厂矿企业都要搞农副业,不但五一蔬菜农场的基础设施有了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不少厂矿企业、知识青年和兵团战士等自办农场纷纷建立,如,平沟煤矿农场、青年农场、向阳农场,乌海土地上呈现出了一片热火朝天的农场建设景象。

从广种薄收、连年亏损,到保障夏菜供应、解决冬储菜及冬季新鲜蔬菜供应、开展温室生产,再到我市推广葡萄种植,几十年间,各个农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在戈壁上播撒着希望。2000年开始,历经40余年发展的农场纷纷改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新版《乌海市地名志》中,废止的农牧区划归到“废止的非行政区域名称”一栏中,海勃湾农场改设五一乡,平沟煤矿农场整合后并入平沟农场村民小区,包钢农场、李家羊场、牛奶厂羊场、干草场等因兴建乌海湖被淹没,青年农场整合为雀儿沟村,东风农场与巴音陶亥农场、黄河村雀儿沟农场合并成立东风乡,乌达蔬菜农场改建为大桥乡,三分场、农林场、苏海图羊场等地名已经废止,苏海图煤矿五七农场并入富民社区等。

除此之外,废止的非行政区域还包括矿区、片区。矿区有五一煤矿、旧洞沟煤矿、雀儿沟煤矿、教子沟煤矿、一采区至六采区。五一煤矿在桌子山与骆驼山之间,曾隶属五一农场,建于1976年,年产原煤5万吨左右,20世纪80年代废止。旧洞沟煤矿位于海勃湾区原卡布其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4千米处,因坐落旧洞沟得名,1959年建矿,1965年与平沟煤矿合并,成立卡布其煤矿。雀儿沟煤矿于2006年破产。教子沟煤矿1983年废止。

人们所熟悉的片区红星二队、红星三队曾属于海勃湾农场,在1997年整合后分别称北河源村和红星村,上海勃湾、中海勃湾地区因建设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被征用而取消,团部圪垯因部队驻扎而命名,后来内蒙古715工程指挥部在此建厂,人们又称之为“七一五”;乌兰木头与乌兰毛道合并成为乌兰阿日勒,则归乌兰淖尔镇管辖。

白手起家

单位企业撰写乌海记忆

荒漠山坳、风餐露宿、手推肩扛、白手起家……在乌海的土地上许多这样的企业和单位,从一穷二白到兴盛壮大,凝聚了一代人永不磨灭的青春记忆。

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其代号为国营九六四厂,主要生产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广大建设者边生产边建厂,仅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就造出了第一批半自动步枪,结束了内蒙古不能造枪的历史。

总装车间负责组装半自动步枪的颜世敏曾回忆,生产半自动步枪有百余道生产工序,最后要把每个车间生产出来的零部件送到总装车间进行组装和校验,合格后才可以装箱。那时的人们仿佛不知道苦累,从1966年正式投产,每当零部件下到总装车间,工人们都憋着一股劲儿,加班加点忙生产,有时半个月都不能回家,吃住都在厂里,直到完成生产任务。

“一通厂的枪、二通厂的弹、山洞里的电”,曾道出了军工企业最大的秘密,我们不难了解到,一通厂以生产枪支为主,二通厂配套生产弹药,山洞里的跃进电厂则为这些军工企业提供电力。

在后来的“军转民”过程中,一通厂先后生产了“金杯”牌气步枪、“双菱”牌猎枪、“双菱”牌体育训练用气手枪、“天马”牌缝纫机、风力发电机、摩托车前减震器等产品,后于2005年破产;二通厂则生产过镀锌铁丝铁钉、洗衣机、包装桶等,最后转型生产聚氯乙烯,更名为内蒙古黄河化工厂。

除此之外,菲达罐头食品厂生产的番茄酱、葡萄原汁、胡萝卜浓缩汁等产品不仅出现在乌海市民的餐桌上,更远销巴西、美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瑞典等国家。葡萄原汁曾荣获“1995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胡萝卜汁还被评为“绿色食品”。以“漠中甘泉”而出名的乌海市啤酒厂,先后生产了“漠中泉”11度啤酒、一代、二代、三代产品、纯生啤酒、纯生黑啤酒、10度干啤等多个拳头产品,荣获自治区A级产品、自治区优质产品等诸多荣誉,“漠中泉”商标两次被评为自治区著名商标。产品远销北京、西安、宁波、海拉尔等城市,甚至跨越国界出现在了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国居民的餐桌上,至今让人回味。还有担负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生产和生活用电的乌达电厂,生产“迷你”牌席梦思床垫的乌海市迷你家私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服装加工的乌海市大华制衣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砖瓦的乌达区砖瓦厂,教书育人的乌达区励耘学校、乌海市第十七中学、内蒙古矿业大学……

在新版《乌海市地名志》中,以前的这些单位或更名或废止。如,海勃湾矿务局、乌达矿务局于1998年划归神华集团,分别更名为神华集团海勃湾矿业公司、神华集团乌达矿业公司;内蒙古第三通用机械厂于1980年改称北方民用爆破有限责任公司;乌达电厂2010年被内蒙古宜化有限责任公司收购;乙炔气场1998年改制为丰泰气体厂;乌海市第十七中学2013年并入乌海市第六中学;乌达区励耘学校于2012年并入乌海市第十三中学;乌达区奋斗小学于2016年并入乌达区第十五中学;乌海市啤酒厂、乌海市鱼种站、黄河焦化厂、四道泉玻璃厂、七一五厂、兴泰砖瓦厂、海勃湾矿务局化工建材厂、三号井洗煤厂、老石旦砖厂、海南区废旧金属回收站、烧碱厂、四道泉职业中学、黄河小学、平沟速凝剂厂、乌海市水泥厂、乌海市乌达大华制衣有限责任公司、乌海市迷你家私有限责任公司、乌达区砖瓦厂、乌海市菲达罐头食品厂等单位最终因停产、破产原因而废止。

沧海桑田

多类地名汇聚城市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县市、街道、乡、镇、社区和村,或撤销,或合并,或因黄河水利枢纽建设被淹没,一些地名被赋予了新的区域和含义,拥有一个全新的称呼。

新版《乌海市地名志》中,“下海勃湾”曾称海勃湾市下海勃湾公社、下海勃湾街道、海勃湾镇,2006年并入滨河街道;海勃湾区的千里山街道、新地乡和五一乡于2006年撤乡并镇,合并成立千里山镇;卡布其街道于2020年撤销,并入新华街道;海南区的拉僧庙、公乌素、老石旦街道均在2000年撤销,分别改设拉僧庙镇、公乌素镇、老石旦镇;巴音陶亥乡、东风乡于2006年撤销,合并成立巴音陶亥镇;老石旦镇又于2006年并入拉僧庙镇;乌达区的桥西街道于1999年撤销,改设桥西镇;教子沟、振华街道于2006年分别并入梁家沟、苏海图街道;大桥乡在2002年并入桥西镇;乌兰乡于2006年撤乡并镇,乌兰乡与原桥西镇的红旗社区、桥北村合并成为乌兰淖尔镇,桥西镇剩余的巴音赛街道与110国道以东的两个社区合并成立滨海街道。

而东山、光明、梅园、矿山、复兴、平安等社区,绿园、中河源、富园、团结、红旗、新民等村,老石旦第一至第九、拉僧庙街道第二至第五、教子沟第一至第九、梁家沟第一至第八等居民委员会等,这些社区、村或合并,或撤销,或因黄河水利枢纽建设被淹没,名称已经废止。

除此之外,废止的交通运输地名包括街路、桥梁、渡口、收费站、火车站、河堤等。

已废止的街路包括红卫大街、鄂尔多斯大街、海河路、三道坎路、黄白茨南路、黄白茨北路、文化路。其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海河路,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人民路。这条路始建于1968年,原名跃进路,1976年更名为海河路,1984年更名为人民路。因为这条路可以从海勃湾北部抵达黄河岸边的黄白茨渡口得名海河路。道路南起海拉铁路线、北至乌海市汽车大修厂,宽25米,总长不到3公里。虽然路面是由沥青、混凝土等拼接而成,但路况、绿化等条件比其他路好很多。红卫大街为今千里山街,于1984年更名;鄂尔多斯大街修建于1994年,2006年更名为狮城大街;黄白茨南路、黄白茨北路、苏海图文卫南北路、苏三公路于2009年开始统称为乌金大道。

随着路名的更新完善,近些年,市民政局组织三区工作人员对城区各路段的街路牌进行补充和更换、管理维护,并开展了门牌编码工作,切实做到无遗漏、全覆盖。

除此之外,乌海黄河公路大桥、包兰铁路黄河大桥、乌达渡口、新地收费站、中滩站(火车站)、黄河大堤海勃湾区黄白茨湾段被划入废止的交通运输名称中。

包兰铁路黄河大桥西接乌达区滨海街道,东至海勃湾区和海南区交界地带。是当时包兰铁路跨越黄河的大型铁路桥梁,1958年7月通车。建成后,桥梁由部队守护,两端有部队哨所,战士日夜值守、巡逻,人称“守桥部队”。部队营房在桥西侧,属于乌达市,桥东侧则是农场,属于海勃湾市。想要走过铁路桥,是必须要有单位的介绍信才能过桥。乌海市成立之初,火车仍是海勃湾、乌达两地来往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偶有急事等不上火车,惟一的办法就是把人送到铁路桥的一端,向守桥部队申请,步行走过铁桥。2000年10月,包兰铁路黄河大桥废止。

乌海黄河公路大桥位于乌海市乌达区和海勃湾区之间,横跨黄河,是当时乌海地区惟一的一座公路桥,始建于1986年5月,1988年8月建成通车,2016年11月底,乌海湖大桥竣工通车后停止使用。

此外,曾经为地标性建筑的科技大厦(楼),以及农副产品汇集的乌海农贸市场,提供水源的加压站、扬水站等水利设施,被时间抹去痕迹的拉僧仲庙、三道坎烽火台等古迹遗址,以及山峰查干绍荣、鸭湖、苏海图泉子等虽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却也在乌海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