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
2023年04月27日
本报记者 赵荣
由古至今,承载书籍的介质从厚重的竹简、昂贵的丝帛,再到便于保存的纸张、轻巧便捷的“电纸书”,一次次变革无不诉说着“阅读”对人类进步的重要性。当书籍有了声音的加持,用耳朵来“阅读”已成为当下不少读者的生活常态,仅需一部手机,就能将图书馆装进口袋,畅游书海。
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让“听书”和“视频讲书”成为国民阅读的新选择。2022年,我国有8.2%的成年国民倾向于“听书”,2.8%的成年国民倾向于“视频讲书”。此外,对成年国民听书习惯的调查发现,有三成以上(35.5%)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较2021年的平均水平(32.7%)提高了2.8个百分点。
从尝试开始 当“听书”成为生活常态
“九湾河恰巧连着东海,这下方不远处就是东海龙宫,哪吒在上面晃动混天绫,这水底下的东海龙宫可遭了殃。哎呦!无论是虾兵蟹将,还是龟丞相都被晃得昏天黑地……”随着戏水声、震动声来回转换,水上欢呼雀跃,水下一片哀号。听故事的人仿佛身临其境,跟随朗读者的声音一起沉浸到《封神演义》“哪吒闹海·水淹陈塘”的故事中。
故事外,年仅5岁的可乐眨巴着大眼睛,静静等待着故事接下来的内容。家住海勃湾钻北小区的徐女士告诉记者,她从女儿两三岁时便注重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除了购买大量绘本外,还在朋友的推荐下成为“凯叔讲故事”的会员。“海量的故事内容让孩子听得入迷,从《口袋神探》《神奇图书馆》《麦小米的100个烦恼》等故事,后来涉猎中国四大名著、《凯叔史记》《凯叔诗词来了》等书籍。”徐女士说,“在形象、亲切的声线中,一个个故事带着她思考、学习,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认识世界的听读体验,不断激发着她的兴趣点和好奇心。”
市民王军购买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时发现了“扫码即可听书”的二维码,由此开启了全家听书学习的模式。“一边看一边听,双重阅读很受孩子的欢迎。后来全家人的手机里都下载了听书App。孩子学习任务重,就利用上学、放学、洗漱等碎片时间听书。我和爱人则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说、传记、历史、军事等书籍学习充电。”王军说,“阅读增长知识,听书同样可以。传奇历险故事《西游记》、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再到名著《茶馆》《红与黑》《雾都孤儿》《二次世界大战》等书籍让全家获益匪浅。”
人们从“手握一卷”到用耳朵“阅读”。有声图书,不仅为孩子搭建起一个温情的童话世界,带领青少年一览历史长河的斗转星移,给成年人提供了有效的充电学习方式,更满足了老年人、视力障碍等人群阅读的需求。
找一个理由
让耳朵爱上琅琅“书声”
丰富又多元的有声书内容,是各个听书平台提供听书服务的基础和核心。据网络数据统计,仅酷狗线上的有声书音频数量已经超过4400万条,既包括《红楼梦》《资治通鉴》《孙子兵法》等传统经典,也包括《三体》《盗墓笔记》《雪中悍刀行》等当今爆款作品。
记者从网络中搜索后看到,喜马拉雅、懒人听书、咪咕阅读、酷我畅听、氧气听书、番茄畅听等网络听书平台获得较好的口碑。在这些听书平台上,有的针对用户提供专业的书籍挑选及讲解;有的还可对书籍进行深度萃取,几十分钟便可了解一本书的精华;有的主打免费,为用户提供听书服务;有的内置类型齐全的海量资源;有的形成了数字作品录制、发行以及传播的整个产业链……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纸质版书籍在其封面或封底处均印刷听书二维码,为读者提供有声阅读服务。一些大型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还可在其官方微信、小程序、App中找到书籍的有声版,读者可以边听边看。甚至连人教版的语文、英语教材也紧跟时代脚步,在其App“人教易视听”中可聆听朗读者优美的声线和英语专业的发音。
在很多阅读爱好者眼中,方便快捷、轻松愉快、解放双眼是选择听书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在乘坐交通工具的路上,或是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又或者是躺在床上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准备入睡时,听书都能让你随时随地实现阅读的愿望。
38岁的市民赵敏特别喜欢网络小说,每天晚上她都会捧着手机看好几个小时,时间一长,眼干、眼涩、视力下降,眼睛受损明显。“阅读时偶然发现页面一个耳机图标,点击后才发现每一本小说可以选择语音模式阅读。”赵敏说,听书简直太方便了,以前阅读一本书,一定要坐、或半躺下来才能看,而且看的时候几乎不能做其他的事。而今,听书的同时可以做很多事,如种花、浇水、洗衣、做饭,甚至洗澡的时候也能听。阅读形式的多样化,让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阅读书籍多数时候图块,囫囵吞枣,一带而过很常见。一些词句并不会细细品读,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市民徐女士说,有声书本的专业读者,他们的发音比较正确,在汉语、英语等语言的学习阶段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美玉难掩瑕
平台内容选择要用心
汉语博大精深,不仅外国人在学习中出现过不少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就连国人也难免出错。记者在聆听各个听书平台的书籍时发现,多音字、词语、断句等在阅读时最容易出错,一些平台将重重的、奇奇怪怪、便宜、参汤等词语读错。一些平台借声音转换文字时,文中的错别字、同音字更是漏洞百出。
记者了解到,听书的途径大多分为4类,而类似的错误很大可能与听书的途径有关。我们常说的听书是点击手机,打开App即可。除此之外,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下载自己喜欢的“书”到手机或MP3、MP4中, 像听音乐一样听书。亦可通过软件转换,将电子书格式转换为MP3格式播放。在格式转换的过程中,错误更容易产生。
“有的听书软件不是真人发声,系统只设定了多音字的一个读音,或者系统会默认那个常见读音,导致错误出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朗读者的汉语言功底差,平台审核不严,带给听众较差的听书体验。”徐女士坦言,一些靠谱的平台出现的错误比较少,且有纠错功能。而类似的错误需要听众自己发现纠正,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赵敏认为,成年人在听小说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并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越是如此越能集中注意力,竖起耳朵仔细听,反倒句句上心,字字留意。
在学习成长、不断充电的路上,无论是捧书阅读,还是用耳朵听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让自己吸收更多的能量和养分。“瑕不掩瑜,听书方便快捷、解放双眼的优点让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只要我们注重选择,去粗取精,仍旧能够听到高质量的书籍。”王军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