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静
2023年05月23日
本报记者 路静
近年来,我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兴蒙”行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版推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每期报道一家企业,记录科技创新助推企业产业转型发展历程,见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展现我市科技创新型企业风采。
——编者
军用重型运输车翻转支架总成、海上风电用轮毂、轮式装甲车发动机前支架、99A坦克发动机后托架、复兴号高速列车转向架轴箱……在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成果展厅陈列柜内,20余种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产品赫然在列。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点:其原材料都是“如意”牌高纯生铁。
“如意铁”的造型和名称独一无二,是工业高纯生铁,含铁量高达99.9%。高纯生铁是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材料,高铁、核电、风电铸件、蒸汽轮机和各种抗低温冲击铸件及球墨铸铁等产品的深加工都需要“如意铁”为原材料。除此之外,该公司还可以根据客户实际需求,在“如意铁”生产过程中添加不同成分,量身定制客户想要的原材料,包客户“如意”。
一块黑黝黝的“如意铁”其貌不扬,却蕴含着满满的“高科技”。挂满展厅专利墙的数十张授权专利证书见证着“如意铁”从研发到诞生的全过程,讲述着“如意铁”诞生背后的研发故事。
2019年,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勃湾产业园,建设自治区工业转型标志性工程——年产30万吨氢基熔融还原法高纯铸造生铁项目。
该公司第一时间组建科研团队,开展钢铁行业低碳降碳技术、循环经济的研发和推广工作。2021年5月,历时600多个日夜,氢基熔融还原法高纯铸造生铁生产线正式产出高纯铸造生铁水,这标志着世界首创的氢基熔融还原冶炼技术在我市成功落地转化。科研团队联名为这款产品起名“如意铁”。
碳排放减少3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减少38%,氮氧化合物减少48%,颗粒物减少89%……“如意铁”一经问世,便成为钢铁行业降碳减排“先锋”产品,凭借高品质深受市场青睐。
该公司在短短几年内便取得重大科研技术攻关成果,和其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有很大关系。早在成立之初,公司便提前谋篇布局,把知识产权工作摆在了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够赢得市场的青睐。确实如此,2019年至今,该企业已经申报国家专利近百项,授权6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截至今年5月,“如意铁”已经投产2年了。该公司持续开展降本增效,创造了班产、日产、周产、月产生产纪录。科研团队立足自主创新,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先后有18台首台套设备实现了国产化,大大提高了国有设备的自给率。
每年按照销售收入不少于3%提取递增研发经费,持续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持续推动铸铁机铁水收得率攻关和自治区科技厅“揭榜挂帅”项目实施;联合北京科技大学成立全氢冶金工作组;“乌海市氢冶金研究孵化中心”入选我市第一批“异地孵化、乌海转化”项目;联合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内蒙古科技大学以及北京科技大学积极申报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千锤百炼铸就的“如意铁”正在吸收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