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亮:心怀梦想 一直走在追梦路上

张丽阳

2023年05月23日

陈玉亮热爱看书。

陈玉亮刊发的作品。

■“两个打造”·乌海文化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本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30余年的积累,从文学小白到作品深入人心的作家,带着对文学的痴迷,对命运的挑战,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以笔记情,蘸着汗水和泪水,创作出了一件件令人称赞的文学作品,这就是乌海作家陈玉亮。如今,已近60岁的他仍在追梦路上跋涉……

一张启事开启文学之旅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但从来没有动过笔,直到工作后,看到吉林长春的《新村》杂志上有一份培训班启事,这才开始动笔。”陈玉亮说。

陈玉亮住在苏海图矿,在记忆里,新华书店是他最爱去的地方。“苏海图矿俗称三矿,我清楚地记得,我在三矿新华书店买的第一本书是小人书,从此我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一有时间就去,大多数时候不是为了买书,只是去看书。”陈玉亮表示,“新华书店每到一批新书总是被抢购一空,那时大家文化程度都不高,但却有一批热爱书的人,那是一个爱读书的年代。”

那时年幼的陈玉亮买不起很多书,大部分时间在书店来去都是两手空空,他以这样的方式体验了书店的滋味,自由自在徜徉在书海里,想翻哪本翻哪本,想怎么看就怎么看。

1985年,读高二的陈玉亮赶上了招工,成为一名矿区职工。陈玉亮参加工作后,他的同学都还在上学,不便打扰同学就想在业余时间干点什么,正巧看到一份报纸,吉林长春的《新村》杂志上有一份培训班启事,于是,陈玉亮报名参加了为期一年、学费15元的函授文学讲习所,从两个月交一篇作业开始学习,成为一名“文学青年”。

“第一次上文学课,我不知道老师是谁,授课交流全凭一支笔、一叠纸,但回信过来给我的批改意见细致妥帖、中肯到位,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陈玉亮表示,在此次文学培训前,他的文学创作储备仅仅只是读过为数不到10本的“大书”及几十本“小人书”,还没有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之类的概念。更糟糕的是不懂标点符号的运用,起手写几千字的小说,从头到尾都是顿号。即便基础较差,但陈玉亮还是沉醉其中,不懈努力,讲习所讲师在最后一次批阅时告诉陈玉亮:“已经像小说了。”同时,他有篇作业差点发表在讲习所的内刊上,给了他日后坚持文学写作莫大的鼓励。

为了更好地写作,也是出于热爱,陈玉亮爱看书的习惯一直延续下来。但工作后他就不能每天去书店买、看书了,为了买到想要的杂志《青年文学诗人》,他时常让母亲去苏海图邮局报刊亭抢购。在那个年代的煤矿里,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文学热,但陈玉亮的母亲却是街道上最亮丽的色彩。“我还记得那时的街道上,一名中年妇女拿着一本《青年文学诗人》是多么稀罕的事,可我的母亲从不顾忌他人眼光,手里的那本书,就是她对我最大的支持和爱。”陈玉亮说。

良师益友陪伴一路前行

开始写作后,陈玉亮慢慢地开始向各个报刊投稿。临近1985年年底,陈玉亮向《乌海报》(现《乌海日报》)投稿后,收到了编辑郑达老师的回信,希望他能多寄几件作品来,陈玉亮心情雀跃,当即找了几篇习作寄了过去。1986年1月下旬的一天,陈玉亮在朋友家偶然翻看《乌海报》时,在“墨玉乡”副刊看到了署着自己名字的一篇“豆腐块”,题目是《秋天的果实》。陈玉亮开心不已,过了一个无比幸福的春节。没想到过了几个月,又在“墨玉乡”见到了自己的文章《闲言碎语》,还标明“小说”。“那年的春天对我来说是真的‘春天’,景色是春景,我的内心也别样的春意盎然。”陈玉亮表示。

1985年夏天,陈玉亮在苏海图矿地下纵横交错的地沟里检查修理管路,休息时坐在地沟检查井口处,看到一张《乌达矿工报》。那时候,他刚刚学习写作,身边没有报纸,偶然得到一张便爱不释手,其他版面没有关注,只是记住了副刊“沙枣花”,由此陈玉亮成了该报一个忠实的读者和作者。

1986年,陈玉亮开始试着向《乌达矿工报》投稿,稿件虽然稚嫩,但编辑折常富老师回信说:读了你的习作,看得出是有一定基础的,希望坚持写下去。在这里,许多编辑老师为人为文的品质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陈玉亮有一篇散文只有700余字,副刊部编辑杨静波老师修改增删润色几近三分之一,连标题都换了,编辑老师的认真和负责给陈玉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许多日子里,陈玉亮和几个文友围着折常富老师谈论文学,夏天在院中,冬天在屋里,折常富的家成了这帮文学青年学习文学写作的课堂。对于他们的频频打扰,折老师总是热情接待,用其渊博的知识,在创作上的真知灼见,循循善诱,开阔文学青年的创作思路。

1987年,陈玉亮认识了在乌达矿区里第一个文学朋友张一龙。那年夏季,他正在苏海图矿运转队锅炉房那个白天都需要开灯的会议室兼休息室里,见到了一位经常在矿文化站擦肩而过、在《乌海报》《乌达矿工报》上看到过对方的文学作品的年轻人张一龙。两人走出锅炉房,他告诉陈玉亮,《煤炭文学》(当时煤炭系统唯一的一份文学杂志)要编一个乌达矿区文学作品专辑,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写,争取上稿。那年的《煤炭文学》上,陈玉亮发表了小说《危房》,张一龙在显著位置刊发了小说《青山遮不住》。从这时起,陈玉亮便有了几个所谓的文友,从此不再孤军奋战。

1989年2月,张一龙找到他,喜不自禁地向他展示了自己在《中国煤炭报》“太阳石”副刊上发表的作品《车窝儿》,这让陈玉亮为好友高兴的同时,自己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后来,陈玉亮看到《中国煤炭报》“太阳石”副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文学作品征文启事”,他按图索骥投稿应征,这年的11月,陈玉亮的小说《家属工》在《中国煤炭报》“太阳石”副刊发表,第二年3月获征文奖,列小说类第一名。

在写作生涯中,陈玉亮遇到了不少良师益友,他们高尚的品格和细致地帮助让他印象深刻。在陈玉亮的印象里,有这样一件事:1987年夏季,乌达矿工报副总编马胜利老师让文友捎话来,要陈玉亮去报社谈修改稿件的事。第二天,马老师给出修改意见后,又递给他一本稿纸。陈玉亮心中五味杂陈,自他创作以来,当地市场上买不到稿纸,只能依靠外地上学的同学假期支援几本,时常感到“案头拮据”,有时只有几页的稿件竟是用几种信纸拼凑起来的。对于马胜利老师无言的体贴,陈玉亮每每想起便能感受到一个编辑老师对年轻作者的爱护和扶持。

1992年10月至1993年1月,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在鲁迅文学院举办了一期煤矿文学创作培训班,作为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会员的陈玉亮有幸参加了这个培训班,还在这里听了许多文学大家的课。

“我清楚记得那件事,我还不知道第二天是谁来授课,只看到班里很多学员在下午就不知所踪,晚上回来拿着各种版本莫言著的书,我才知道是为第二天上课做准备。”陈玉亮说,“莫言老师讲课的内容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创作经历。初中辍学,当过农民、外出打工做过农民工,后来参军,转业后在检察系统工作。70年代末开始写作,80年代初,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往返几个小时到驻军所在地报刊、杂志社投稿,起初也曾屡遭退稿,饱尝创作艰辛。”

陈玉亮表示,大家能想象到,一个年轻人为了文学事业,蹬着自行车气喘吁吁地行进在通往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报刊、杂志社,到了门口又踯躅徘徊,终于鼓足勇气敲开编辑部的门,诚惶诚恐地递上一叠写有文字的稿纸,随后忐忑不安、手足无措地或立或坐在随便哪一个编辑的旁边,虔诚地等待指点迷津,出了编辑部的门或狂喜或沮丧地蹬上自行车重返来时的漫漫长路。这是一条功成名就的作家和无数默默无闻的作者都走过的文学之路。这些经历对青年作者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在讲课完毕后,陈玉亮排了很久的队,和莫言老师一起在教学楼门口照了张合影,这是他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最为珍贵的记忆之一。

此后几年,是陈玉亮文学路上最闪亮的时刻,他频频在各个报刊上刊发稿件,他的作品频频获奖,《乌海报》还为他和张一龙召开了作品讨论会,受到大家的鼓励和称赞。

自1990年开始,陈玉亮因文学素养出众,屡屡受到领导重视,几番调遣到多家单位,凭一支“秃笔”走过乌达矿区七八家单位,历经全民、集体、央企、政府机关、民企等,但也因集体工的身份,在多家单位都无法真正调入,只能以借调、借用、聘用等名义工作。这几番经历,也给了陈玉亮写作的素材,更有了投身文学的激情。

数十年过去,陈玉亮发表了70余篇作品,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跋涉前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的人生有几番起落,文学陪伴我一直走过,看书、写作是我恒久的精神动力。希望未来的日子中,我能够写出更优秀的作品。”陈玉亮无限憧憬着。

(张丽阳 文/图)

人物小传

陈玉亮,1966年生,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

自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在《乌达矿工报》《乌海日报》《中国煤炭报》《中国能源报》《内蒙古日报》《北方作家》《煤炭文学》《草原》等报纸杂志发表文学作品70余篇,15余万字。主要作品有小说《远眺》《家属工》《走窑》《生路》《震天的鼓声响起来》,散文《老屋》《土坯房是我家》《我的矿山美如画》《走出棚户区》,报告文学《形象》《敢立潮头唱大风》等。

1988年,小说《远眺》获乌海日报社举办的“改革题材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

1989年,散文《老屋》获市文联举办的乌海市首届文学评奖二等奖,获《年轻人》杂志社全国青年文学社团征文竞赛散文类三等奖。

1989年,小说《家属工》获中国煤炭报社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文艺作品征文”征文奖。

1993年,散文《土坯房是我家》获《中国煤炭报》“我心中的矿灯”征文优秀作品奖。

2011年,散文《我的矿山美如画》获《乌海能源报》举办的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获乌海日报社举办的“虹桥杯”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

2018年,小说《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获乌海日报社“灵芝杯”文学作品征文二等奖;散文《吃饭那些事》获《乌海日报》“德晟杯”征文一等奖。

2019年,小说《震天的鼓声响起来》获乌达区文联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作品征文”一等奖;散文《母亲记忆》获乌达区文联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作品征文”一等奖。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