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王彩红:钟情书法翰墨香 倾心书艺而求索

赵荣

2023年05月29日

笔写诗书气自华。

行书 芝兰书画联

■“两个打造”·乌海文化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本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本报记者 赵荣 文/图

她自信开朗、潇洒豪迈,踏入操场可以风驰电掣,鹘似身轻蝶似狂;她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登上讲台能够循循善诱,俯首甘为孺子牛;她半路出家、勤练书法,端坐桌前亦能笔扫千军,墨作龙蛇纸上飞;她的作品多次入选自治区、市级各类展览,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她就是自治区书协会员王彩红。

反客为主 与书为友情渐深

1980年出生的王彩红是土生土长的乌海人,小学时仿若顽皮的小猴子,体育素质棒不说,爬墙上树更不在话下,是公认的假小子。五年级时被内蒙古体育运动学校选中,后回到市体育中学进入康自立门下练竞走,体专毕业后又考入内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深造。1999年进入市实验小学,担任体育老师。

市实验小学作为“中国书法兰亭小学”,自建校以来就对师生的书法要求严格。“刚入校时,教师‘三笔字’不仅一周一篇作业,还要周周评比,就连体育老师也不能豁免。”王彩红说,这成了她最困难、最头疼的一大问题。每次作业,只要没有被评为优,便被视为不过关,只要不过关就得周周交作业。后来,因工作需要,她从体育老师转为思政老师。当看到老师们规范整齐、端正大方的粉笔字,刚劲、清秀、姿态横生的硬笔书法以及笔精墨妙、铁画银钩的软笔书法作品时,她感受到书法中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一个连毛笔都不会握的我,该怎么跟上大家的步伐,摆脱这一困境。”她说,化压力为动力,运动员坚韧、不服输的性格让她燃起斗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字写好。她一面购买字帖苦练,一面向学校书法教师石敏请教。聊天中,石敏建议她在陪伴孩子学习时可以练书法,一方面起到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提升自身书法素养。

就这样,王彩红将笔墨纸砚带回了家,将《曹全碑》带到了书房。每当儿子端坐桌前学习、写作业时,她不像往常一样无所事事,而是专注地投入到书法的临摹、练习以及书法书籍的阅读中,直至夜深。从毛笔抓握开始,她学着老师们的样子,捏笔、立笔,中锋、侧锋,一笔一画反复描摹。“练习书法不仅带给我改变,更让孩子在耳濡目染间养成了不言放弃的性格。”王彩红说,儿子在一篇作文中声情并茂地写道:每一个学习的夜晚总有妈妈的陪伴,每当我回眸,总能看到她坐在桌前,手执毛笔专注习练的身影……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勤能补拙、持之以恒、厚积薄发,带给我极大的精神动力。

随着习练的深入,她体会到书法无言之诗、无图之画、无声之乐、无形之舞的无限魅力。慢慢地,书法之于她不再是交作业那么简单,发展到后来成为深入骨髓的痴迷。

一年后,石敏看着王彩红的作业表示,可以写作品为接下来的市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做准备。她选了一首李商隐的诗,无数个夜晚通宵达旦,从结构、墨色,到作品布局,经过数次打磨,终于完成。“感觉写出一幅像样的书法作品比曾经跑10公里都难。”王彩红说,当第一次创作的作品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展出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她手捧印制有自己作品的作品集,站在作品前久久不愿离去,如梦如幻,欣喜万分。而这也给予了她极大的鼓励,给了她习练书法的决心和动力。

此后,王彩红忘情在砚台边、故纸堆里不能自拔。小小的办公桌旁,家里的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书法作品,床头、书柜里皆是书法字帖。

迷茫辗转 与墨相伴共进步

王彩红常说,习练书法带来的惬意与自得,绝非一般物质享受可比。当她捧着《曹全碑》习练了3年之久,感觉再也写不下去,找不到书法习练的动力和方向时,萌生的不是退却,而是寻找突破的决绝。

几番辗转,她找到我市书法家、时任市青年书协主席雷平拜师,深入学习书法。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勤奋学习,王彩红对书法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她了解到“屋漏痕”“锥画沙”,学习了“尖圆齐健”“端歙洮澄”,认识了“颠张醉素”“欧虞褚薛”等一大批书法名词、书法家。“周六的书法课是我最期待的时间,推掉朋友亲戚之间的应酬、聚餐,每晚来练书法、写作业。当遇到困难,想到的不是放弃,而是如何攻破它。”王彩红说,“每每摊开字帖,坐于桌前,拿起毛笔,心中顿生静雅之情。每次临书都有全新的体验,于点画之中仔细揣摩古人细腻的笔触和当时的创作心境,我十分享受此时与古人的无声对话,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

很快,王彩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2020年,她的作品入展“守望相助·同心筑梦”内蒙古自治区蒙汉文书法篆刻作品展。“这是作品第一次成功入选自治区级展览,我习练书法的目标从曾经的培养一项兴趣爱好转为成为一名书法家。”她说,有了第一次入展,便期待着第二次入展,但接下来却遇到了瓶颈,多少次精心打磨创作的作品却未能如愿入选自治区级书法展。天天写天天练,却看不到自己的进步,王彩红一度情绪低落,甚至想要放弃。那段时间里,她虽然周周去上课,却不再天天练书法、写作业,整个人明显不在状态。

“当时,雷平老师课上关心、课后鼓励,甚至看到一些好的作品还要发微信与我分享,是他的鼓励、学校浓厚的书法氛围以及家人的支持让我重拾信心,再次燃起了踔厉奋发的斗志。我再次拿起笔,开始了新一轮夜以继日的不懈练习。”王彩红说。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当心不再浮躁,习练、创作渐入佳境,荣誉也接踵而至。2021年,王彩红的作品获“百年风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区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优秀奖;入展内蒙古“笔墨聚力 以艺战疫”主题书法作品展。2022年,她的作品入展“心怀朗月,致敬师恩”内蒙古书法家协会教师会员网络展。

笔墨横姿 与书一路长相守

在习练书体选择时,王彩红挑选了和自己性格最像的洒脱豪放的行书。雷平认为,行书注重大小、错落等变化,书写要求高,形式、笔墨、章法等变化多,对于王彩红来说太难。但生性开朗洒脱的她却一眼爱上了行书,并决定了自己的习练方向。

“在练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行书的难。”王彩红说,书法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越往上走,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尽管毛笔的书写已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成为少数人的艺术活动,但行书仍然是毛笔书写群体中最常书写的字体,人人能写,但其广阔性要优于其它书体。孙过庭《书谱》云:“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随时俗而应时变化是行书的特点。除此之外,创新、具备高雅格调等都能够在行书中体现出来。

创作书法作品要从内容选择、形式,到笔法、章法等一一进行研究设计,从开始到定稿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耗费很多的精力和心血。一次作品创作过程中,王彩红准备写一幅大字。“写大字难,一个字写不好,整幅作品便显得露怯。”她说,在准备时,选定了内容后便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墨色、章法应该如何变化,作品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等等都要一一琢磨。打磨作品的时候,常常挑灯夜战,直至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书写小字作品,她专心致志,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小字作品因数量多,书写必须一气呵成,如果书写中断,前后的字会有很明显的不同。”王彩红说,面对投展,她保持着平常心,能够入展更好,没有入展则说明自己还有不足需要继续学习、完善。

今年以来,王彩红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不仅仅在提升书艺方面,更表现在她对书法达到了一个想要写好、练好的痴迷状态。“每周我都会打磨一幅作品,周六请老师点评,紧接着进行修改,直到被肯定。”她说,下周则继续打磨新作品,如此往复,书艺提高了不少。

从过关“三笔字”、有资格参加市级书法比赛、争取在市级比赛中获奖,到作品入选自治区级展览、成为自治区书协会员……王彩红先后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个目标,每完成一个,就有一个新目标产生。有目标、有方向,方才有动力,而成功也是必然的结果。回望走过的书法之路,收获了快乐,书法让生活变得充实而多彩,让人生变得与众不同。

“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很难,坚持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好更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彩红说,学书之路是一条须穷尽一生心血的艰辛之路,一旦提笔,便是一生追求。

人物小传

王彩红,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市女子书协副秘书长、市青年书协理事,现任市实验小学教师。

2016年,作品获第八届内蒙古中小学师生硬笔书法大赛教师组三等奖。

2019年,作品获“共书家乡美——乌海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主题书法大赛”二等奖。

2020年,作品入展“守望相助·同心筑梦”内蒙古自治区蒙汉文书法篆刻作品展。

2021年,作品获“百年风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区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优秀奖,入展内蒙古“笔墨聚力 以艺战疫”主题书法作品展。

2022年,作品入展“心怀朗月,致敬师恩”内蒙古书法家协会教师会员网络展。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