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接端午 时清日复长

韩建慧

2023年06月21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四野绿荫迎夏至,悠悠岁月话端午。

一转眼,盛夏就扑面而来,北京时间6月21日,我们迎来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是我国古代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此时节,蛙声阵阵,蝉鸣声声,稻花如白练,荷花映日红,正是夏日里最美好的时节。

今年的夏至,赶上与端午首尾相连。吃完夏至面,又闻粽叶香。当农事节气撞上民俗节日,除了能品味更为丰富的节俗味道外,更能提醒我们,节俗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早已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隐藏着极其深邃的人类学意义,它是我们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人类精神的资料宝库。

品味节气之美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其对时序轮转、时空对应的认识和总结,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是我国传统文明的载体,对当时乃至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都具有指导作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再次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为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对节气风俗进行介绍,一同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夏至这个节气一向被视为盛夏的开始。所谓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达到极致。

夏至也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夏至以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渐渐缩短。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将迎来暑气高涨的日子,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同时雨水也会变多。

作为传统“四时八节”中的“八节”之一,夏至这个节气,也有许多习俗和食俗。不同地域的人们,都如何过夏至?关于夏至,人们又会想起哪些故事?对此,记者也做了一番了解。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无论大江南北,夏天就是与瓜果相伴的季节。

有多少人还记得童年夏日午后那颗漂浮在凉水桶里的西瓜?受访者吴燕说,她就永远不能忘怀。

吴燕是一名“70后”,她的童年里,夏天没有雪糕和冰激凌,解暑神器只有大西瓜。父亲早在夏至到来之前就买了几百斤西瓜,堆放在凉房里,每天早晨都会打一桶沁凉的井水泡上一颗。午后睡醒,父亲快活地吆喝一声:“吃瓜喽!”

“孩子们捧着比脸还宽大的西瓜,吃得满脸都是汁水。那西瓜又凉又甜,一直深深地藏在我的记忆里。”吴燕说。

浮瓜沉李,是瓜果的香;荷叶田田,则是风物的美。

祖籍江苏的宿莹说,她常常怀念家乡的荷花塘。盛夏时节,站在塘边,熏风吹过,一阵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接天莲叶无穷碧,一眼望过去,觉得整个世界都是翠绿的。

这样的美景,在某一日突然从记忆中复活。宿莹说,去年一个盛夏的傍晚,她突然在市人民公园里邂逅了儿时的荷塘。“在此之前,我已经很久没有逛过公园了,不知道人工湖里种了荷花,所以当我看到湖面上一朵又一朵粉红的花苞时,突然就像回到了从前。”宿莹说,那一天,她在湖边驻足很久,直到暮色四合,直到灯火阑珊,才依依不舍地与她儿时的记忆分别。

夏韵怜疏影,摇扇听荷声,熏风动浮云,微雨吟清风,盛夏风光无疑都是美的。

这就是夏至,一个美好的节气。

尽管这一天昼极长而夜极短,但当阳光持久地普照大地的时候,人们总是觉得,会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随着这个节气如约而至。

老话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节气有一项重要的食俗就是“吃面”。大江南北,祖国各地,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食俗。

夏至为什么要吃面?吃面这件小事之中,又隐藏着怎样的信息?也许从受访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祖籍山东的刘宪说,夏至在山东人眼中,是个很重要的节气,许多人家都有吃面条的食俗。

刘宪还记得小时候在山东过夏至时的场景。又宽又大的面案被搬到院里的灶台上,婶婶拿出擀面杖,足有一米长,母亲把和好的面从大盆里倒出来,醒发好的是用来烙饼的,硬得像石头的则是用来擀面条的。奶奶蹲在水井边上洗青菜、切黄瓜和胡萝卜,绿的、红的、黄的,很快就能凑出一大盆缤纷的色彩。

“夏至前后天气炎热,能吃一碗过了凉水且码上很多蔬菜的夏至面,的确是种享受。”刘宪说,“很多年后我还经常想起老家的夏至面,想起那时虽然简单却很快乐的生活。”

夏至吃面,除了解暑、好消化,大概还因为此时正是小麦丰收的季节。新粮尝鲜,各有方式,一碗夏至面就是不错的选择。在南方地区,夏至日也有用馄饨代替面条的,当地有老话认为,“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

“疰夏”是中医专用的病症名称,原本是指因暑湿之气外侵困阻脾胃,导致四肢乏力、食欲不振的意思。为什么吃了馄饨就不怕疰夏?人们说,大概是因为馄饨寓意“混沌”,可表示外邪不侵的意思。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尽管夏至并不与伏天画等号,但夏至往往意味着天气会一天热似一天,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三伏天气就要到了。

悠悠夏日,暑热难当,养生必然要提上日程。人们注重饮食,调整作息,以度过悠闲宁静的夏日。

刘宪说,在他的老家,夏至后的饮食原则是“养心吃苦”,老一辈人们认为,吃“苦”可以抵御暑气侵袭。所谓‘苦’就是各种带苦味的蔬菜和瓜果,比如苦瓜、苦菜和各种苋菜。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利尿活血、解除劳乏、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

有多年中医从业经验的刘静波也推荐了几种最合适夏日餐桌的美食,比如芹菜。在他看来,芹菜虽然微寒,但具备清热利湿、平肝凉血的作用,时常食用对咳嗽多痰、牙痛、眼肿者具备较好的辅助疗效。

丝瓜和莴笋也是餐桌上的好物。丝瓜有通经络、行血脉、凉血解毒的功效,而莴笋则具备清热化痰、泻火解毒、利气宽胸的作用,对幼童来讲,还能起到帮助长牙、换牙的作用。

除了养生,还要养“心”。老子曰:“淡然无为,神气自满。”古人非常推崇用养心的方式来养生,从“内”出发,找到生活的节奏。俗语“心静自然凉”就是这个意思。在古人看来,内心越宁静,外在越有序,越能掌控生活的主导权。

浮瓜又沉李,满庭荷花香

盛夏已至,美好始长。

尽管天气炎热,但夏至一到,独属于夏日的美好还是会铺展得淋漓尽致。

炽热的夏天,日光倾城。苦夏虽“苦”,但瓜果却甜。西瓜的脆甜、葡萄的酸甜、杏李的香甜、荔枝的甘甜……

吃完夏至面,又闻粽叶香。今年的夏至恰好与端午节首尾相连。

作为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国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很多人看来,端午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有着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重要作用。它历久弥新,穿越时光长河,早已成为传承、弘扬和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载体。

岁又至端阳,袅袅闻粽香

学生阅历和知识的增长,他们对端午节所包含的人文内涵理解也愈发深刻。

为什么流传了千年的端午节还能有这样历久弥新的魅力?田颖觉得,正是因为端午文化中鲜亮的民族底色。“我常常告诉孩子们,我们与屈原不同,我们生在一个美好的时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有着大好的前程;但我们又要继承屈原精神,身处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秉持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做有思想、有信念的青少年。”她说。

祈福纳祥瑞,端午念安康

不管是“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还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端午节为我们呈现的,既有爱国孝亲的民族情感,又有祈福化煞、驱邪避毒的美好愿望。

千百年来,端午节里祈福安康,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过去,人们在这一天用草药煎水沐浴,以驱邪气,制菖蒲泡酒小酌,尽得滋味;如今,人们也会延续手系彩线、门挂艾蒿等习俗,通过这些生动的小细节让日常生活更具仪式感。

不少受访者也对“祈福纳祥”的愿望抱有朴素的情感。受访者张晨精心编制了一条五彩线绳,准备给刚满月的女儿戴上。尽管知道一条彩线绳并不会真的带给孩子所谓幸福和好运,但她还是觉得既然寄托了慈母心绪,至少能让孩子一夜安眠。

市民朱旭也在早市上买了一把艾草,准备给八旬的老父亲挂在门头上:“就是个心理安慰,盼家人健康平安吧。”他说。

小小习俗,简单质朴,却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足以让人体会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近些年,随着大众消费的日益兴盛,“端午经济”也成了热词,传统习俗与节假日休闲旅游相得益彰,让人们在享受生活美好的同时,感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又是一年端午到。

端午节,既是对历史的回望,对先贤的纪念,又是一种继承和发扬,于时代中见精神力量。端午节不仅是形式上的庆祝,更有心灵上的接纳与传承。

今年的端午来得晚,夏至过后才到。但属于端午的节令食品粽子,却早早地上了市民餐桌。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不过端午节也能吃得到粽子,但端午时的粽子,总是有不一样的味道。

市民江华告诉记者,夏至前一天,她就到市场上选购了新鲜的粽叶,如今物流发达,新鲜粽叶也能在我市这种北方小城买得到,不像以前,只能用干粽叶浸泡后做粽子皮,总是少了一种味道。

江华包粽子,不仅因为这是端午节的“固定节目”,更多的是为了怀念她的奶奶。江华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但奶奶却是一个非常讲究仪式感的人,端午节一定要包粽子。就算大多数人家都会用“做凉糕”代替包粽子,奶奶也不愿意这样做。她说,日子虽然富有富的过法,穷有穷的过法,但总是要讲究一点。

“现在想想也挺神奇的,我奶奶是个裹小脚的老太太,不识字,但却拥有生活的大智慧,她很清楚地知道,在那种清贫岁月里,有仪式感的生活可以带给孩子们什么样的精神慰藉。”江华说。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端午节就像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比如吃粽子,南北各地就有“咸甜”之争,但端午节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却是相同的,比如能体现奋进昂扬精神的龙舟竞渡就是其一。

67岁的朱占和说,他最近在考虑回乡去过端午节,带着6岁的双胞胎孙子感受一下家乡的端午文化。

朱占和祖籍南京,老家至今保留着端午赛龙舟的习俗。前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赛事停办,如今重新举办起来,这也让从小就在秦淮河边上看赛龙舟长大的他十分惦念。“我们那边赛龙舟是非常红火的,要准备很久,规模也很盛大,在北方地区很难看到那样的景象。”他说。

诚然如此,过端午赛龙舟,的确是值得记忆和传承的文化民俗。

天地英雄气,慷慨歌未央

除了体现昂扬向上的精神,端午节还有一重绝不能忽略的意义——传承爱国精神。

其实,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许多多的说法,如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但更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说法是纪念屈原。

相传屈原投入汨罗江自尽后,人们纷纷到江里去打捞,并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以防鱼类侵害他的身体,以后便有了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人们争相划船到洞庭湖寻找屈原,就演变成今天赛龙舟的习俗。如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既是祈福安康,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是纪念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生动传承。人们在屈原身上所看到的道德情怀与人伦情感逐渐化为中华民族的深刻烙印,端午节也因此承载了浓郁的家国情怀与精神内涵,成为传统节日中国家荣誉感与民族意识的重要载体。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每逢端午节来临,我市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等,都会组织以“迎端午,念屈子”为主题的活动,虽然活动方式各有不同,但包含的意义却是一致的。

中学班主任田颖告诉记者,每年的端午节前夕,她都会组织学生以班会的形式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学生通过包粽子、讲故事、分享爱国主义诗词,不断地对端午这个民俗节日加深理解。久而久之,随着

与夏至有关的诗词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与端午有关的诗词

端午感兴

宋·文天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