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爽/文 郝彬/ 绘图
2023年07月10日
本报记者 张靖爽/文 郝彬/ 绘图
季节的更替往往会给人留下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每个季节都有着它独特的气息和味道,有人说,夏天是最具仪式感的季节,也是装着最多味道的季节。印刻在味蕾上的夏日记忆,随着高温的强势来临被逐渐唤醒。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当下,从盐水冰棍到“雪糕刺客”,从绿豆汤到奶茶、果茶,从难得一吃的瓜果到缤纷果切、水果捞,都令人不禁感叹:“原来,时间改变着每一个炎夏!”
冰棍、雪糕——童年的甜蜜记忆
在“70”“80”后的童年记忆里,夏季没有空调,多的是穿着拖鞋,手摇蒲扇,坐在大树下乘凉的人,偶尔想要吃根冰棍,还得走街串巷去找找那位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载着自制保温箱的小贩。
20世纪“70”年代,王立强最喜欢的事儿就是问父亲要上三五分钱,买一根冰棍坐在路边,一边含着冰棍,一边数着蚂蚁。“那时候的冰棍味道虽不像现在的雪糕,但印象里就觉得十分好吃,那种味觉体验是现在任何一款雪糕都不能给予的。”王立强说。
年近50岁的赵芳芳一到夏季,就想吃根冰棍,或许是因为天气炎热,或许是因为怀念旧时光。可是现在的冰棍变了味道,赵芳芳跑了几家商店都找不到记忆中的儿时味道。于是,她想起了万能的互联网,一搜索果然有卖“大红果”冰棍的,她便兴奋地下了一单。当她拿着冰棍去妹妹家时,一进门妹妹就喜出望外地喊道:“这是哪里来的‘大红果’啊,现在市面上可见不到,真是稀罕!”
如今的稀罕冰棍在赵芳芳的童年并不稀罕。小时候,“大红果”还是3分钱一根,他们兄妹3个年纪相仿,一到夏天就会磨着父母给买“大红果”吃。“大红果”到手后还必须舔着吃,细细咂摸那股甜丝丝的味道,眼见着化开了才会赶紧吮吸几口或是大口咬下。
无独有偶,市民周秀国也对儿时的冰棍怀着一份甜蜜的记忆。她和丈夫第一次约会正值盛夏,盛装出席的周秀国为了形象好看全然忽略了天气炎热,以至于两人见面不久她便汗流浃背。丈夫见状,很是贴心地为她买了一只牛奶冰棍和一把蒲扇,“我们拿着冰棍,在大树下坐了许久,我不紧不慢地吃着,他在一旁有说有笑地为我扇凉。那时,冰棍的甜也算是在我们彼此心中种下了甜蜜的种子。”周秀国满眼笑意地回忆着。
今年43岁的张伟还记得自己儿时每天缠着父母要雪糕的故事。
20世纪八十年代,张伟上小学,每逢夏季要雪糕吃就成了他最执着却也是最难的事儿。父母出于健康原因不让他多吃,便以各种理由推脱。张伟也软磨硬缠,总能想办法要到一根心心念念的冰棍。
那时候,张伟最爱吃的冰棍当属“七个小矮人”。一个袋子里装着7根颜色不同,味道不一的冰棍,每当买上冰棍后要么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品尝,要么拿到同学面前炫耀一番。
时至今日,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冰棍已然“大变脸”,不仅花样繁多,价格也不似从前那样便宜。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李娜从午睡中醒来,一身热汗的她想要快速给自己降温。便来到楼下的便利店,随手拿了一个雪糕,想象着一会儿边听温岚的《夏天的风》边大快朵颐的愉悦,然而老板一句轻声的“20元,微信还是支付宝”将她拖拽回了现实。
李娜愣了愣,反反复复看了下雪糕的包装,上面明明没有写“钟薛高”三个字,她觉得自己遇到了诈骗。毕竟从2022年开始,她的意识里就有“昂贵的雪糕非钟薛高莫属”,也不知道为什么钟薛高价格如此高,寻思着这也许就是品牌的高端所在,反正不买就是。但当下,她并没有拿钟薛高,手里的雪糕价格反而更贵,思忖一下,她还是为其买了单。“要知道没有吃过雪糕的夏天,就相当于没有穿羽绒服的冬天,都是不完整的。”李娜笑着说,雪糕该吃还得吃。
在肖立的记忆中,无论是风头正盛的2毛钱糖水冰棍,还是价格较高的“小布丁”,抑或是真正的雪糕“光明奶砖”,只需一种便能让他们完美度夏。
“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这么多花里胡哨的雪糕,我们的眼里好像就只有那三种雪糕。作为上海本地的品牌,光明奶砖自上市就带着大城市的光环,而有机会品尝一次光明奶砖的快乐,在当时无疑等同于去一次游乐场,下一次小馆子。”肖立说,当年为了最大限度地品尝到光明奶砖的美味,他和朋友们还研究出了不同的吃法,例如切块吃,放在碗里化成圆柱状再吃,或是配合着雪碧或可乐吃……反正就是尽情享受其浓郁香醇的奶味。
有人评价为那是属于那个年代的“自制麦乐酷”,放在今天来看,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早期的雪糕DIY。肖立回忆,当时光明还有一款三色杯系列雪糕,白色是香草味,粉色是草莓味,至于棕色自然是巧克力味,卖得也十分火热,不管是分开吃,还是三个颜色混合吃都相当美味。遗憾的是,现在已经找不到光明三色杯了,取而代之的是蒙牛三色杯系列,颜色和口味都继承了光明的路数,也算是一种致敬。
“娃娃头”和火炬也是“90”后童年时期相当风靡的雪糕种类。一个是早期表情包的鼻祖,一个是初代的奥运象征。有趣的是每个“娃娃头”的表情都不一样,所以每打开一次“娃娃头”的包装就相当于开一次盲盒,开出的是哭脸还是笑脸全凭运气。
拥有一根火炬雪糕相当于成为一次火炬手,感受清爽的背后更有无穷的民族荣耀。而无论是开“娃娃”盲盒还是成为“火炬手”,“买手”所付出的,仅仅只需要1元钱。
除此之外,伊利旗下的“冰工厂”绝对算得上是童年雪糕中独树一帜,主打各种水果口味,山楂、草莓、白桃、葡萄,完全配得上“夏日神器”四个字,那种嚼冰的口感也是肖立童年记忆中深刻又甜美的回忆。
冷饮——夏日的消暑“利器”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水浒传》里这首诗,恰如其分地描述出盛夏骄阳似火的天气。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人感到闷热难当,实在有点吃不消,所幸除了空调,还有消暑“利器”——冷饮。作为夏日解暑佳品,冷饮从古时的冰镇饮料、食物演变到绿豆汤、凉茶再到如今的冰沙、奶茶、果茶等,变化的是冷饮品类,不变的是消暑方式。
据史书记载,古时候的冷饮主要以冰镇饮料、食物为主。在没有制冰技术的古代,窖冰成了古代的传统之一,亦称“藏冰”。《周礼》有云:“冬季取冰,藏之凌阴,为消暑之用。”凌阴就是冰窖,有专设掌管冰的官吏——凌人,这种深挖窖,广藏冰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冰块既可以置于屋内降温,也可用于饮食。宴饮时,盛放冰的器具叫“冰鉴”,用铜制成,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其作用如同冰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股冰冰凉的自来水,一碗少见的绿豆汤,一碗凉茶都成了当时抢手的冷饮。
在八旬老人赵玉珍心里,夏天最能清热降暑的还是那一碗清甜的绿豆汤。赵玉珍年轻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每月工资仅够买粮食,压根没什么闲钱买绿豆,来专门熬制绿豆汤降暑。当时,若是有关系好且家境富裕的同事家里熬了绿豆汤,她偶尔也会羞涩地去喝上一两碗,然后装在水壶里带回家给孩子们喝。
“那味道我至今还记得,仿佛在记忆中烙下了深深印记,难以忘怀。虽不是很甜,但一碗下肚真的很解渴,很舒爽。”赵玉珍的儿子说,现在,每年夏季他都会早起,熬上一大锅绿豆汤,晾凉后放于冰箱里,等到午睡过后,舀几碗给父母和孩子解渴润嗓。
市民吴国峰自小家境优渥,父亲在国企里当会计,时常有出差机会,而每次出差回来父亲都会给他带些当地的时兴玩意儿。有一年夏天,吴国峰印象里特别炎热,贪玩的他中暑后十分难受,当日下午父亲刚好出差回来,从包里拿出一袋类似中药的药包,让母亲给熬了汤水,一杯下肚,吴国峰瞬间就觉得身上热气褪去不少,人也精神了起来,问过父亲后才知道这叫凉茶,味道虽苦,但的确算得上是夏天的“救命水。”现在,吴国峰倍感燥热之时还是会买一瓶凉茶一饮而尽。
时至今日,无论是绿豆汤还是各类凉茶饮料已不再是奢侈品,成了老百姓饭桌上的“饭伴儿”。
“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吃饭时,有着唾手可得的饮料。如今,梦想已然实现,不仅有了成百上千种饮料供我选择,还有随处可见的饮品店……夏天酷热难耐的时候,买上一杯冰奶茶或是果茶都能令人瞬间清爽。”“80”后黄珊说,每次饮品店出新品她和女儿都会买上一杯尝尝,如果有绿豆的冰饮她还会给父母带上一杯。怀念一碗绿豆汤,便似怀念一段旧时光。
水果——夏日的清凉慰藉
“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筒。半岭花衫粘唾碧,一痕丹血搯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从此安心师老圃,青门何处问穷通。”这首宋代诗人方一夔所作的《食西瓜》,细腻的描写了西瓜之美味。
的确,西瓜多汁、甜蜜,是盛夏必备水果。但曾几何时,西瓜竟也是稀罕玩意儿。
“70”后钱志国回忆,他儿时吃过的水果少之又少。“小时候家里困难,有时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一次正儿八经的水果。记忆里,最常吃的水果就是山脚下的野沙棘,我们那会儿叫它‘酸溜溜’。”回忆起往事,钱志国笑着说:“那时候,商店里也有卖苹果和梨的,但我们家兄弟姐妹多,吃饭都成问题了更别说去买水果,所以一到沙棘成熟的季节,我们就会集体去摘野沙棘,虽然入口酸涩,但当时就是很爱吃。”
与钱志国一样,今年48岁的马进儿时也不曾常吃水果,他印象里儿时吃过最好吃的水果便是西瓜和葡萄。有一年夏季,马进父亲的好友到银川市出差,给他们带了西瓜和葡萄,那是马进第一次见到这两种水果,不明吃法的他张口就咬上西瓜,硌的牙床都疼。家人看着他的样子纷纷笑个不停,他又伺机抓了两颗葡萄放进嘴中,一口咬下去葡萄皮开爆汁,他说他当时只觉得从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像是淘到宝物一般赶紧让家人也尝尝。
如今,物质极大丰富,水果不再是人们眼中的稀罕食品。尤其炎炎夏日,人们常常食欲不振,冰凉沁甜的西瓜、晶莹剔透的荔枝、酸甜可口的葡萄……都成了人们的“主食”,每吃一口都会让人直呼:“我的快乐回来了。”
今年29岁的王倩告诉记者,每到夏季她就不爱吃饭,每天下班后路过水果店都会买些水果带回家,要么直接吃,要么和酸奶搅拌做成水果捞,要么洗净削皮后插上雪糕棍直接冻进冰箱,当做水果冰激凌吃。
“一碗水果捞中可以放多种水果,想吃什么就放什么,一口下去冰凉清爽中夹杂着水果的鲜甜美味,满足感油然而生,那滋味简直不要太美妙!”同样爱吃水果捞的李立文说,除了水果捞,他还十分喜欢购买新鲜果切。一到夏季,想吃水果的欲望就愈发强,看着果蔬店林林总总的水果,李立文吞咽了口水,哪个都想吃,但若是都买回家又吃不完,纠结许久,李立文从外卖平台下单了一份8种水果的果切。取到外卖后,李立文满足地感叹道:“这下,想吃的水果都可以拥有了!”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消暑方式。有人觉得,午睡时老人手里摇摆的蒲扇就够凉快;有的人想要透心凉,就得挖一勺冰镇后的西瓜;调皮的村童爱把身子扎进了清凉的小溪里;而二十来岁的年纪,最喜欢在空调打到18摄氏度的房间,裹着被子刷剧吃冰……
那么今年夏天,你又将如何度过呢?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