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文 齐艳芳/绘图
2023年07月24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文 齐艳芳/绘图
品味节气之美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其对时序轮转、时空对应的认识和总结,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是我国传统文明的载体,对当时乃至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都具有指导作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再次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为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对节气风俗进行介绍,一同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一转眼,我们又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第12个节气——大暑。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代表着盛夏暑热最后的“辉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载:“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就是大暑节气的开始。
按照古人“物极必反”的规律,时令走到大暑,暑气便到达了顶点,之后便要走“下坡路”,因此大暑过后,秋已不远。
时令至大暑,大热曝万物
大暑时节有多热,“苦热诗”中见分晓。宋代诗人梅尧臣有一首著名的“苦热诗”这样说:“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
这样的“热”的确与“大暑”节气名称极为相配,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正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候。
地处西北地区的我市当然也不例外。据气象部门天气预报显示,近几日,我市日间的最高气温均在35摄氏度以上,即使是小雨天气,日间最高气温也保持在34摄氏度左右。
有道是“热在三伏”。当伏天遇上大暑,高温酷热往往让人们易动“肝火”,时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现象。这种“情绪中暑”最值得警惕。老中医刘静波提醒,当出现“情绪中暑”时,一定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多补充水分,尤其是户外工作者,防暑降温很有必要。
日常生活中应对暑热天气都有什么小妙招?许多生活达人也总结出各种生活经验。
常年从事户外安装工作的曹斌告诉记者,酷暑天气,他的解暑方式是及时补水和携带冰袋上岗。“尽量避免在气温最高的时候工作,我还制作了一个冰袋,将包过冰袋的毛巾裹在头上,能起降温的作用。”他说。
运动达人孙骁骁说,他的经验是一定要按时、定量地补充水分。“高温天气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要注意按时定量。喝水多了,身体代谢不掉容易给心脏造成负担,喝水少了,又容易上火,越是天热,越要注意。”他说。
全职妈妈郭霞说,暑热天气人容易没胃口,应该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比如绿豆、冬瓜、苦瓜等。冬瓜、苦瓜滋阴养气,最适宜因暑热没有胃口的时候吃。郭霞还分享了一道她每年都会做的“夏日解暑汤”:“将绿豆、红豆、薏米放在锅中微微炒制后加水煮开,晾凉后加入冰糖代茶饮,又解暑,又排湿,口感好,还完美解决了孩子不爱喝水的问题。”她说。
当然,对于老年人和孩子来说,暑热天气更要预防中暑,户外温度较高时尽量不外出。77岁的曹美兰这几天就饱受中暑折磨。曹美兰有每天午后遛弯儿的习惯,尽管因为暑热推迟了出门的时间,一直等到三四点钟日头不那么凌厉时才出门,但还是不小心“中招”,被暑气侵袭,上吐下泻,去了医院,被诊断为“阴暑”。
什么叫“阴暑?”有多年中医从业经验的刘静波说,阴暑主要是因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引发,常常是因为避热趋凉而导致的。“夏季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睡眠或纳凉时,若过于避热趋凉,比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的地方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刘静波说。
燥中当安居,心静自然凉
夏日炎炎,总要寻些清凉。何以消暑?古人说,心静自然凉。
此处的“心静”可不是让人们端坐室内一动不动,而是说可以通过修身养性,以平和心态,见万物可喜,自然不觉烦热。
比如出门走一走,就是放松心情的好方式。大暑时节虽然酷热难当,但也是一年中观赏荷花的最佳时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时节池塘里的荷花竞相绽放,远望满塘绿蒲红荷,片片荷叶如伞盖遮天,朵朵荷花似神女出水。
市民赵安妮觉得,不看荷花,算不得真正过夏天。近年来,随着城市景观的提质升级,我市也多了许多“赏荷胜地”:漫步在市人民公园的湖中廊道,片片荷叶如伞盖遮天,清风徐来,花香阵阵;植物园里,田田荷叶拥簇着朵朵娇嫩;滨河公园的赏荷亭也很值得去坐一坐,清风悠悠,波光倒影,娇嫩睡莲就藏在粼粼水波间。
除了赏美景,大暑时节也是瓜果成熟的好时候。《管子》有云:“大暑至,万物荣华。”就是说,大暑时候,万物感暑气而奋发,在自然天地里各争其时,迅猛生长,会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如果在这个时候到农家乐里转一圈,就会发现属于此时节的“夏日限定”多到吃不完:无花果甜糯、哈密瓜清香、玉米穗穗饱满,再加上沙瓤的大西瓜、酸甜可口的葡萄,定能让你“乐而忘暑”。
夏日长,摇扇引微凉,风动莲生香。苦夏不能“苦心”,越是暑热难当,越要调节情绪,放慢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感受所谓的“心静自然凉”。就如著名散文家周作人先生所希望的那样:“在瓦屋纸窗之下,有清泉绿茶,且有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何以消烦暑,滋补食飘香
民以食为天,二十四节气既是农时,自然都有相对应的节气美食,大暑当然也不例外。
大暑时候,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派,一派食凉,以清爽为主,另一派则食温,以滋补为佳。
今年42岁的何殿唐祖籍山东,他曾告诉记者,在他的老家,小暑大暑都是要“喝暑羊”的。所谓“喝暑羊”,就是喝羊汤,是许多地区的流行习俗,其中以山东单县羊汤最为闻名。人们认为,伏暑的羊汤,汤质优美、营养丰富,具有健脾益气、温补肾阳的良好功效,是大暑时节一道风味俱佳的滋补美味。
我国东北地区也讲究“要长寿吃羊肉,要健康喝羊汤”,在人们看来,伏天补阳与冷天进补具有一样的功效,可以让人们身上发汗,去除体内的湿气和暑气。
祖籍徐州的赵乐说,大暑时应该吃“老鸭”,因为鸭肉富含蛋白质,可及时补充夏日高温带来的过度消耗,且鸭属水禽,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
赵乐记得,他小时候,母亲总会在三伏天大家不思饮食的时候炖老鸭汤给家人喝:“炖一只鸭,再加入莲藕、冬瓜、绿豆等等,出锅时撒一点盐,又鲜又香,还很有营养。”他说。
如果说,吃羊、吃鸭,都是“滋补派”,那么“清凉派”的口福就更多了。祖籍杭州的姚锦仙说,在她的家乡,大暑时节有“饮伏茶”的习惯。所谓伏茶,一般是用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滋味独特,还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广东地区的人们则有吃“仙草”的习俗,在我市工作生活了10余年的广东人单遂宁说,在他的家乡有一句民谚:“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所谓的“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草本植物,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甜品,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除了各种美食,还有一些独属于大暑时候的节令习俗,比如“晒伏姜”就是其一。祖籍河南的刘秀娥至今还保留着“晒伏姜”的习惯。在她老家,人们经常在三伏天时,将新鲜的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就能食用,据说对老寒胃、伤风咳嗽有奇效。
自从到乌海生活后,刘秀娥就只能晒简易版的“伏姜”,新鲜的生姜切片后晾晒,干姜可以磨面儿,也可以用醋泡发后食用,“觉得肚子胀气的时候就来一片,很管用。”她说。
长夏悠悠过,慢品岁月长
昼永蝉声庭院,人倦懒摇团扇。三伏天气,长夏时节,时光都变得慢悠悠的。
人们总能在每一个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怀念起记忆中的夏天,可能是冰凉的井水里漂着的西瓜、沉底儿的李子;也可能是荷塘里悠悠的月色和四处飞舞的萤火虫;还可能是母亲手里的蒲扇或父亲袒露的脊梁。
蝉鸣四野,云卷云舒,南风徐来,檐雨滴答,大自然的美,总是最动人的。
但这一段时光也藏着淡淡的忧伤。因为暑热过去之后,秋天就真的来了。空气中叫嚣着的热浪,急促聒噪的蝉鸣,似乎都在与骄阳似火的夏天做着最后的告别,盛大的夏之乐章轰然奏响,又退散如潮水,直等到半个月后,便要迎来“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因此,在这样美好的时刻,抓住夏天的尾巴吧。用力地记住每一个夏天,记住花开极妍、草木葱茏的夏天;记住瓜果丰盛、万物荣华的夏天;记住最耀眼绚烂、热烈张扬的夏天,然后一起去迎接秋高气爽的丰收季节。
昨日大暑,秋已不远。
与大暑有关的诗词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节选)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夏夜叹》(节选)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登殊亭作》(节选)
唐·元结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大暑》(节选)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