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阳
2023年07月27日
▲在绿草如茵的野外搭帐篷郊游放松精神,“氛围感拉满”。
◀与几个好友在帐篷中闲聊,是轻松的氛围感。
商家在店内打造精致的氛围休闲区。
本报记者 张丽阳 文/图
“夜深人静,点燃一支香薰蜡烛,淡淡的香味飘满卧室,治愈了工作一天的疲惫。”每个售卖香薰蜡烛的品牌都在描述这个画面。
在烧烤店撸串已然不能满足现在的年轻人。到野外租个帐篷,邀上几位好友在绿意盈盈的场景中举杯,一边放松地游玩,一边享受家门口氛围感露营。
一些餐厅中独特的装修风格、精致考究的餐具、精心设计过的菜单,从云南菜、贵州菜,到内蒙古特色的烩酸菜、炖羊肉,只要被灯光一照,身价翻倍。
……
“氛围感”生活席卷各大社交平台,渗入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成为撬动消费增长的一个新支点。消费者不断追求沉浸、立体的氛围感,商家大胆创新搭建各种情境空间,在供给与需求的合力推动下,“氛围感经济”正不断解锁出各种新的消费场景。
追求氛围感成消费新趋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拍照要有氛围感,穿搭要有氛围感,吃饭也要追求氛围感,各种各样的生活化场景也要有氛围感。“氛围感”仿佛成了美好的代名词,“氛围感拉满”则代表高度的认可评价。
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追寻更具氛围感的居家环境,营造一方独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电商平台上的氛围灯、香薰、音箱等“氛围感好物”销售热度快速上升。今年39岁的王璐为了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氛围感家居,在家里添置了不少好看的氛围灯,在花店订了半年的鲜花配送,还在阳台摆了躺椅和小桌子。在她看来,自从家里摆了这些氛围感饰品,幸福感迅速提升。“网上都说家里摆放一些饰品会令人心情愉悦,我以前不信,自从去过一次‘氛围感’餐厅,才感觉营造出一个鲜活多彩、有活力的氛围,确实可以给自己带来许多快乐和幸福感。”王璐说,“孩子也说,在家里摆上喜欢的手办,墙壁贴上喜欢的海报贴纸,让他觉得家里立刻成了舒适的小窝,很愿意待在家里。”
王璐表示:“营造氛围感是需要花不少‘真金白银’的,我母亲常说‘买的都是没用的东西’,但我认为,现代社会并不缺物质,更稀缺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在外奋斗了一天,回到家看到自己喜欢的场景和饰物,能在这样舒适的场景中‘充电’,放松身体和精神,工作的疲惫就不觉得了。我认为这样的花销是值得的。”
26岁的许鑫钟爱户外游玩,无论是三两好友在户外支个桌子打牌、聊天,还是和家人们支个烧烤炉野炊,都能让他很愉快。“大自然是有治愈功能的。戴着草帽墨镜,置身蓝天绿草间,看云卷云舒,有种在室内没有的舒适和轻松,是我们露营人士追求的氛围感。”许鑫说,翠绿的树林、清澈的林间小溪,是自然馈赠的景色,远离城市喧嚣呼吸到的每一口新鲜空气,可以找到一种久违的放松感。他说:“从去年开始,乌海很流行去野外搭个帐篷,和家人朋友吃吃喝喝,不少商家嗅到商机推出了帐篷租赁服务。虽然价格不菲,但因为比自己弄省事,还是很受欢迎的,我们几个朋友都挺喜欢。”
通过亲近自然追寻内心的宁静氛围,是近年来人们在工作之余追求精神“治愈”的一种方式。城市里的公园、家门口的草坪、近郊的露营基地,都成为人们亲近自然的场地。
每当夏天来临,辛茹拍照时就很注重照片中要有明艳的阳光、清凉的泳池、手中的冷饮,这是女孩们在夏季最看重的仪式感——“夏日氛围”。“现在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属的氛围感照片,春天一定要穿鹅黄、嫩绿色的衣服,要搭配身后的绿树、白花,夏天自然就要颜色鲜艳的衣服配上清爽的饮料,还要戴墨镜;秋天要有落叶、长裙、大衣,手上要拿着与季节相配的烤红薯、糖炒栗子;冬天的背景要有大雪,穿上大衣、戴上围巾……总之,现在不是以前了,傻乎乎地站着拍照是绝对不行的,要用身边现有的‘饰品’搭出氛围感,先成为氛围感美女,再配上特有的拍照姿势,才能拍出让大家一看就觉得惊艳的照片。”辛茹说,“每次拍照还要准备不一样的服饰,大家有个共识,曾经‘出过镜’的衣服就不能再次出现了,拍照时买的食物虽然不一定吃得了,但一定要有。这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但看到大家对我拍的照片给予关注和点赞,心灵上的愉悦感可以胜过一切。”
在传统文化中,也有引人入胜的“氛围感”。翻看诗集:“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与今天的露营有异曲同工之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与当下流行的围炉饮茶也一脉相承。“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人笔下的佳人如果穿越到今天,想必也是一位“氛围感美女”。不同之处在于,古人捕捉“须臾之物”的意境,而我们称之为“氛围感”;古人诉诸不朽之文字,而我们用镜头定格美好的瞬间。
细数那些营造氛围感的高频词,清香的青草、宁静的大海、朦胧的细雨、昏黄的光线、暖烘烘的毛衣、毛茸茸的小猫,轻轻念起这些词汇,心里就已经泛起一阵温暖。氛围感是一种微妙的体验,既是难以言喻的抽象情绪、气氛、感觉,也与可知可感的具体事物相关联。
消费者关注内心世界的新趋势
从野外露营到营造舒适环境,氛围感消费的背后是人们对情绪价值的关注。情绪价值则是引发感性消费决策的主要原因。
“消费者购买商品是因为心理投射,内心的需要会对外在物质提出要求。以前大家都关注食物的基础价值,追求吃饱饭、穿暖衣,而现代社会处于物质比较丰富的阶段,大家更加追求事物的特殊价值,比如食品的外形、衣服的风格、家居的色彩等等。事实上,这是社会的极大进步。”市精神卫生中心业务副院长王仲兴说。
近年来,大众消费逐渐呈现出更加在意自我、关注内心世界的特征,氛围感、情绪价值和内心舒适度日渐成为消费体验中的重要指标。“千金难买心头好”,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为“氛围感经济”买单,收获了宝贵的情感体验和情绪价值。
“氛围”的无可代替,花钱买快乐、精神满足感,这是消费的附加情绪。“氛围感是一种舒适且令人满足的感觉或环境氛围,里面包含了归属感、快乐、温暖、放松这些元素。无论是野外露营烧烤这样的室外体验消费,还是营造舒适家居的室内体验消费,通过氛围感的营造,都使得消费更具有立体感。”王仲兴说。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当事物过度追求氛围感到极致,就走向了正常消费的反面,不仅商家容易过度宣传、包装,造成浪费,还会让消费者产生虚荣心,在社会上宣传不正确价值观、消费观。”王仲兴表示,在这个由氛围感引发高消费的时代,需要追寻氛围感和事物的本质价值之间的平衡,切不能忘记初心。
万物皆可氛围感,不必样样都买单
去餐厅,最重要的是拍照,虽然菜品很贵,可幸好朋友圈已出照片;香薰蜡烛、香薰机、扩香石……已经成为白领们在家打造氛围感的一大诀窍,但烧得已经不是蜡烛而是金钱;氛围灯能在房间内制造出绝美的氛围,无疑是氛围感物品中第一网红,但价格从几十到几千元不等。许多人在追求氛围感的路上,平添了过多的花销,造成经济困扰。
“我给孩子装修房子时,他们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查看了不少资料,很喜欢看起来干净、温暖的奶油风,我看着挺简洁的,还觉得孩子挺简朴。实际上,看似简约又治愈的奶油风装修起来成本并不低,柔和的配色、细腻的纹理、质感鲜明的陈设,最后只得不停地加预算,装修出来奶油风氛围感有了,但钱花得我挺心痛的。”刚给孩子装修完房子的冯女士说道。
今年16岁的高中生小姜也有同样的烦恼。“跟朋友出去玩时,她们喜欢挑选装修很好的酒店,这样可以拍照,可这样的店都不太便宜,我的钱包最后是空荡荡的。”小姜说。
其实,追求氛围感,初心是为了感受生活的美好,切忌用力过猛,无关艳光四射、珠光宝气,也拒绝古板老套、刻意造作,更不必为了氛围感而掏空钱包。
“不想看镜头的时候就仰头大笑吧,动作幅度越大越有感染力”“不经意的抓拍最自然,照片模糊更有感觉”“只开一盏昏黄的小台灯,照片看起来更带感”……在社交媒体平台搜索“氛围感”,与之关联的笔记总数超过一千万篇。在讨论“如何拍出具有氛围感的照片”时,网友们纷纷贡献出自己的秘诀——怡然自得的真实情绪。
其实,决定氛围感的快乐、放松、惬意是无价的。享受氛围感,重要的不在于购买和占有,而在于以自然、舒适、放松的状态,享受平静、惬意、自得的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当“氛围感”三个字成为自媒体与营销圈的流量密码,本来个性化、私人化的情感体验,也可能演变成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作业”;本应追求自然、释放天性的氛围感,却充满刻意生硬、矫揉造作的营销痕迹,渐渐偏离了本意。
天上地下,万物皆可氛围感;吃穿住行,万事也可追求氛围感。随着氛围感受到热捧,“氛围感经济”也应运而生。但如果只是跟风打卡、随波逐流,为这样模式化的“氛围感经济”买单,踏入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大可不必。
■ 相关链接
知萌咨询机构发布的《2023年中国消费趋势报告》提到,如今消费者将理性消费和感性生活完美结合,在消费时稳健慎行,对必要消费的产品进行升级,同时增加悦己消费和兴趣消费的比重,情绪价值、精神价值成为新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增加氛围感的产品热销,也就是氛围怡情趋势。2023年,氛围怡情将是一大消费趋势,提升产品氛围力,创造出新氛围空间,成为产品升级和开辟新赛道的切入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携手小红书、DT研究院发布《2023年度生活趋势报告》。报告分析,生活趋势体现了年轻人生活观念的新变化。年轻人表达个性、体现自我、创新创意,追求新生活方式;注重生活方式的文化符号内涵,追求与共同爱好圈层“在一起”的自我满足;从不断“内卷化”的竞争转向关注身边与生活中具体的“小确幸”,在投入日常“真实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