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不褪色 永远葆初心

张靖爽 斯琴图 张丽阳

2023年08月01日

温磊

廖其涛

郭智

越志军

杨永胜

擦亮军人底色,彰显使命担当。退役军人是一面鲜亮的旗帜,在一个个新的岗位上,广大退役军人保持着军队培养出的血性、品德和素质,始终将敢打硬仗、勇挑重担的信念记在心间,保持着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军人本色,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他们中,有弘扬志愿精神、爱心服务社会的文明使者,有自力更生、创新发展的创业模范,有冲锋陷阵,不惧险情的“逆行者”,也有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奋斗者……又到“八一”建军节,让我们把镜头对准退役军人,向他们致敬。

温磊:创新创业 大有作为

温磊,1982年出生于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1999年入伍,在部队一干就是16年。其间,他参与了2008年的奥运会安保、2009年的国庆大阅兵、上海合作组织“和平使命—2008”等重大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多次荣立个人二等功和三等功。

2016年,退役的温磊随妻子来到乌海生活。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温磊研发出了活性炭雕系列产品,打响了“乌金之海”自主品牌。他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事业,在人生“新战场”上续写了不平凡的华章,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舞台虽不同,本色永不改”的军人风采。

温磊自小就是个富有挑战精神的人,屡获军功的他选择自主创业。“一来,我喜欢折腾,创业合我的‘口味’,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二来,政府不是提倡‘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吗?我就想响应政府的号召。”温磊如是说。

可真要着手“创”点什么,温磊一时犯了难。偶然听朋友说起了文创产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接触过的文创产品,顿时来了兴趣。可若要把想法落到实处,光有“头脑风暴”还不行,温磊决定走出去了解了解。

2017年,温磊在浙江温岭的一个战友家里,嗅到了商机。“他们整个家族都在生产活性炭雕产品,这个产品美观且环保,同时,在当地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且销售多走‘外单’,产品在中东地区很走俏。”温磊介绍说,“我市煤炭资源富集,制作活性炭雕所需的煤矸石原料随处可得,尤为重要的是,我市的文化旅游事业蓄势待发,发展前景好。所以,我相信活性炭雕十分适合在乌海创业,会有不错的发展空间。于是,我留在那里开始学习制作技艺。”

凡“大事”必先谋而动,温磊眼中的“大事”让他观望、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2019年3月,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心中有一团火的温磊行动了起来,他租场地、买设备,成立了乌金之海雕刻工作室。

本以为一切顺理成章,不曾想创业如此艰难。温磊首先面对的棘手问题就是雕版不利。他说:“当初辛苦学来的理论知识弥补不了实际操作能力的欠缺,‘眼高手低’致使手中的刻刀、凿子始终无法在亚克力板上‘游刃有余’,不是刻得深浅不一就是难以成形,结果自然是‘歪瓜裂枣’。”但军人坚毅向前、不惧困难的品格始终激励着他前进,在连续一个多星期的失败之后,他终于完成了一幅半成品《太阳的使者》,那是一只鹿回头凝望的场景,取自桌子山岩画。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完成了最为关键的一步,开版的困扰又接踵而至,好在一位战友所在村子是此类产品的专业村,又帮他解决了一大难题。

在温磊工作室,记者注意到,温磊的产品多为摆件,取材体现了浓浓的乌海地域特色,甘德尔山、桌子山岩画等均有涉及。“要做就要做乌海人自己的文创产品。”温磊说,“活性炭雕系列产品兼有艺术性、实用性双重属性。作为艺术品,美观大方、寓意吉祥;作为实用品,能够有效净化空气。”

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温磊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知识产权事宜。经过一段时间的奔走,温磊成功注册了“乌金之海”商标,取得了“乌海有礼了”图案著作权。

在创业这条路上,温磊说,有苦也有甜,好在一切都在向好发展。未来,温磊会在原有基础上开发景物、动物等“乌海文化符号”产品,并加大研发力度,争取尽快推出生活实用器具、立体活性炭雕等产品。 (张靖爽)

郭智:退役不褪色

郭智,1994年入伍,1997年退役,现任市人民医院车队队长、行政办综合副主任。军旅生涯赋予他融入骨髓的锐气和坚韧,从作风优良的好战士到医院车队的掌舵人,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绘就精彩人生。

退役到地方工作25年,郭智冲锋在前,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把“我是共产党员、退役军人”这句话转化成率先垂范的行为,不畏风险、冲锋在前,彰显了共产党员、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部队的三年时光里,郭智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新兵,成长为优秀士兵,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军旅生活磨砺了他良好的政治品格,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毅力。先后三次获得团嘉奖、两次获得优秀士兵等荣誉。“我深情地爱着部队这个大家庭,是军营锻炼了我,是部队培养了我,我很感谢我的部队。”郭智说。

1997年,郭智退役转业到市人民医院车队工作。作为一名退役军人,郭智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自警自励,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特别是在抗击疫情、扶危救困等工作中,得到群众认可,赢得大家的信任。

从部队刚转业的他成为一名院前急救司机,他没有好高骛远,而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救护车操作的各种知识,充分发挥“老黄牛”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救护车司机的任务就是用速度缩短病人与医院的距离,为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在他的脑海里编织着一张能最快往返的路线图,以医院为中心,直径14公里以内区域的每一条街、每一栋楼房,郭智都了如指掌。他深深明白,虽然被划分为后勤人员,但做的事却是名副其实的一线人员。不仅要驾驶救护车,还要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与医护人员配合完成急救任务,长期的驾驶实践,身经百战,练就了过硬的驾驶本领;无论是坎坷不平的矿区土路,还是拥挤的巷道,他都又快又稳地运送病人,留下抬着病人的矫健身姿。尽管没有悬壶济世的医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手握方向盘,责任在心中的郭智,坚持“时间就是生命、呼救就是命令”的急救原则,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

铃声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铃声一响,必须在接到电话一分钟内出车,救护车上的每一秒都尤为宝贵,对他而言,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早到一分钟,患者就多一分希望。“虽然不是医生、护士,但作为一名120应急救护车司机,也要冲在第一线,时刻整装待发。救护车司机岗位24小时轮值,忙时,一天七八个小时都是在路上跑,一天24小时精神紧绷,不分昼夜,不论晴雨,随时候命,随时出车。除此之外,还要帮助医疗技术人员将病人安全地转移到担架上,小心地搬移患者,把他们置于担架上,并将其固定在车内;照顾从医疗程序中恢复过来的患者,安抚患者等。”郭智说。

郭智生活中,他不遗余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当得知社区有个14岁女孩洋洋,父亲早逝,母亲身患三种癌症,一直靠低保生活。他逢年过节送米送面,购买各种学习用品,鼓励孩子树立积极心态。乌达区三道坎的潘大姐,丈夫去世,独自带两个孩子生活,他就利用周末和妻子一起去送钱送物,帮助她树立生活的信心。有战友创业需要资金,他二话不说,拿出自己的工资,进行帮助。单位组织献血,他先后4次献血;购买滞销农产品……点滴之间,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他用坚毅、善良和果敢的行动,诠释了一名退役老兵的铁血军魂。

工作中,郭智是大家“知心好大哥”,他积极帮助年轻同志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年轻职工谈心,让年轻人以良好状态投入工作中。车队职工有家里遇到困难的,他就上门慰问。急救患者没带钱,他就主动签字担保。有个两岁多孩子从4楼摔下,他马上调配车辆送到银川治疗,家长特别感激送来锦旗表示感谢,类似这样的事件数不胜数。

郭智说:“我虽然退役了,但始终觉得我还是军人,这种想法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今后,我还是会发挥我的作用,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完成我的任务。”

(斯琴图)

廖其涛:不同的身份,同样的“冲锋”

闯火海、下冰河、攀悬崖……从事消防救援工作20余年,始终坚持战斗在灭火救援第一线,累计参与各类火灾扑救和社会救援、救助2000余起,抢救被困人员436人,疏散被困人员783人,他就是自治区“最美消防救援人员”廖其涛。

廖其涛从小就有一个从军梦。2003年,初入军营的他被分配到消防队伍。虽然和最初预想的不一样,但他在一次次赴汤蹈火的出警过程中明白了“逆行”的意义:“他们把脱险的希望,全寄托在我身上。”

2014年8月23日,海南区西来峰工业园区一焦化厂煤气管道发生泄漏并起火燃烧,廖其涛所在中队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廖其涛看到各罐体之间距离不足20米,且火势蔓延迅速,情况极不乐观,救援千钧一发之际,他全然不顾自身安危,在持续奋战3个多小时后继续带领攻坚组成员在水炮阵的掩护下对泄露点进行关阀、断料,消除了爆炸危险,成功处置了煤气管道泄露燃烧事故。

2016年4月27日,一名游客被困甘德尔山上,廖其涛带领特勤站队员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救援。经现场侦查发现,被困者处于一个可活动范围只有1平方米的半山腰平台上,且前后都是90度的悬崖绝壁,廖其涛见状立即调整救援方案,一组在山下负责安抚被困人员,另一组则同他一起寻找救援通道。

山路崎岖,廖其涛一行人只能一点点摸索着前进,看着路越来越难走,廖其涛便让队员原路返回,独自背负重达近50公斤的救援器材继续前进。3小时后,廖其涛到达被困地点,顺利救出被困者。由于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又无法及时补充水分,廖其涛身体严重透支,当回到消防车旁时他满脸通红,汗如雨下,身体也已动弹不得。

20年来,无论是抢险救灾、火场救援,还是摘除马蜂窝、取钥匙、开房门、解救受困电梯人员,只要人民有需要,他就会出现。“我曾经是一名‘橄榄绿’。5年前,消防部队退出现役,职能由救火为主向‘全灾种’‘大应急’拓展,我和队友们也变成了‘火焰蓝’。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职责和使命。现在,我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军魂犹在。我深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我就得冲得出来、顶得上去,在危急关头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廖其涛满眼坚定地说着。

他做到了,廖其涛用一颗对党、对人民、对消防事业的诚挚之心,以实际行动书写着退役军人的铮铮誓言。

(张靖爽)

越志军:用真情点亮万家灯火

越志军1999年在部队服役。2003年12月参加工作至今,从事高压输电线路带电检修工作,现任乌海供电公司输电管理处带电作业班班长。自参加工作后,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通过努力,他先后荣获“青年岗位能手”“全区技术能手”“金牌工人”“劳动模范”“反违章标兵”“安全生产明星”“蒙电楷模”等荣誉称号。

越志军走遍了分管的每一座变电站,熟悉每一个变电站里所有设备。中午常常不回家,班组里土黄色布沙发成了他固定的休息位,熬夜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他的脸晒得黝黑,工作服也常常汗渍斑斑。磨出一手茧子,人却练就了一身好本领。“每个人心中对工作和事业的理解各有不同。我觉得变电检修工作中最有仪式感的一刻,就是每天在现场工作前,戴上白线手套的那个瞬间。这样的生活都习惯了,不觉得累。”越志军说。

越志军从不放松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尤其是现场安全管理,努力做好检修前的准备工作,合理组织检修力量。“每天的班前、后会上,我会向大家交代安全注意事项,现场每日开工前交代工作任务,学习工艺要求,强调安全事项,充分利用有效的停电检修时间,提高检修效率,缩短检修工期,确保检修质量。同时,我严格班组安全活动要求,认真学习事故教训,从别人的事故中分析不足,强调自己工作中的安全要求。并且认真总结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差距,把这一切当作锻炼队伍、提高班组整体业务水平和凝聚力的有效途径。”越志军说。

越志军说:“从事输电线路检修工作要是赶上风雨天是苦些,脚踩在电线上如同走钢丝,摇摆得特别厉害,稍有不慎就有坠地的危险,但我们从事的就是这项工作,每天周而复始爬上爬下,有苦、有险、有刺激,也是苦中有乐吧。”越志军参加工作已有20年,他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检修工作中,他发现了引流线被磨断10几股,及时处理;协助京海电厂处理35kV水源线24号塔倒塔事故;神华煤矿透水事故抢修中,临时线路架设及维护等等。在奥运保电、“十二运”和“十九大”保电期间,带领班组成员奋战在保电一线,获得了“保电先进班组”荣誉称号;连续2年获得乌海供电公司“五星级班组”荣誉称号,并被授予乌海供电公司“特殊贡献班组”称号。

越志军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要把现在的工作岗位作为新的‘战场’,时刻保持战斗状态,做一名勇往直前的‘排头兵’。我会继续站在电力一线,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退役不褪色,发扬优良传统,为我市人民的用电安全保驾护航。”

(斯琴图)

杨永胜:助人为乐写初心

杨永胜是乌海能源有限公司苏海图煤矿的一名普通职工,他也是一名退役军人,还是一位助人为乐的公民。

虽然已退役多年,但杨永胜身上依旧洋溢着军人特有的精气神。“从小我就想当兵、当警察,想做能帮助大家的工作。”杨永胜说。于是,刚满18岁的他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入伍,让入伍成了自己独特的“成年礼”。三年的军旅生涯,成就了他顽强的意志力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也成就了他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退役后,杨永胜回到家乡,成了乌海能源公司苏海图煤矿的一名普通工人。但当兵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他爱帮助他人的行动结合起来,便成为他身上最闪亮的地方。

2016年,杨永胜和朋友聚会,听说某爱心协会有定期帮扶山区居民的活动,他心动不已,和单位领导商量了几次后,在单位内组织了一场募捐活动。没几天,杨永胜带着这批大家捐赠的衣服和文具踏上甘肃省白银市的贫困山区。

看到孩子们领到物资后欣喜的表情,杨永胜立刻决定加入这个爱心协会。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杨永胜仍随着协会成员四处做公益。“家里人很善良,十分支持我做公益。有几次活动,我带上爱人和两个孩子,他们深受触动,后来就连弟弟一家人都加入进来。每次做公益活动我们都像是在家庭聚会,而每次家庭聚会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便是如何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杨永胜乐呵呵地说,“自从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帮助他人献爱心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快乐和满足,所以我带动全家人加入公益组织,也希望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公益,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温暖。”

杨永胜坚持不懈的付出也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也获得我市“最美退役军人”这样的荣誉。荣誉对杨永胜来说是进步的新里程,逢年过节时,他和志愿者为奋斗在城市一线的环卫工人、交警等送去慰问;走进敬老院和困难户家中,给他们送去温暖。生活中,又在别人的推荐下,和乌达区妇联工作人员一起帮扶、照顾家庭困难的学生。

进军营,让使命召唤热忱;归故里,用奉献续写辉煌。在不同战线冲锋在前,杨永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岗敬业、忠诚担当、奉献无悔的军人本色,把平凡的岗位当作奉献的舞台,收获着幸福和快乐。

(张丽阳)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