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阳/文 刘雨佳/绘图
2023年08月10日
本报记者 张丽阳/文 刘雨佳/绘图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于使用电子产品的现象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弱,过度沉迷游戏,不仅会扰乱他们正常学习生活,也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暑期已至,未成年人沉迷游戏仍需严格防范。
暑期已至 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无法自拔
跳伞、降落、伏击、正面交锋……暑期一个寻常的下午,开学升初二的李洋紧盯手机屏幕,双手操作,口中念念有词,在网络游戏中带领队友冲锋陷阵,最终又拿下一局。
“我的号和别人‘共’了,她在上号,我还需要等一会儿,一会儿我找你玩啊。”只有15岁的薛璐在和同学打电话时,熟练地说着游戏“术语”。
“急÷,v渠,氪条1k+,200可小刀。”14岁的初中生姜怡艺将这行简短的小字打到社交平台上,想把她充值了不少钱的游戏号卖掉。
……
一到暑假,学生像小鸟出笼,暑假作业一字未动,但游戏等级却噌噌往上涨。“平时我爸妈把手机看得很紧,我根本没空玩游戏,好不容易到了暑假,还不得紧着玩!”李洋表示,“我玩的游戏挺多的,基本上都是哪个游戏火,就玩哪个。”
为什么这么痴迷游戏?李洋表示:“平时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单调又无聊。在游戏里,我能当魔法师、剑士,总之不是普通人。在学习方面我不太擅长,但在游戏里,我可以所向披靡,不仅自己操作好、输出高,还能总结出一些方法和技巧。虽然我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一般,但还是有很多同学崇拜我,时常‘求带’。”
“现在许多游戏都太‘肝’了,做完全部任务要花一两个小时,所以要用‘共号’的方法。‘共号’的意思是指一个游戏账号由两个人共同持有。这样两个人可以一起完成游戏任务,分担压力。”薛璐说,“‘共号’还是挺有风险的,有些人会把游戏账号上值钱的东西全部消耗掉,这被称为‘毁号’,所以我们一般都是找同学、好朋友合作,不仅安全,而且还能增加共同话题。”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们平时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很少接触娱乐活动而且学习压力很大,只要利用好暑假时间,玩玩游戏放松一下也未尝不可。但现实情况是,未成年人往往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干扰,常常一玩就停不下来,于是熬夜打游戏、荒废学业、隐瞒家长给游戏充值、与外界切断联系等问题便层出不穷。
姜怡艺家境比较优越,比起其他学生只是单纯的升级、打怪,她会给游戏充值。“我玩的是一款根据大家都很喜欢的电影制成的游戏,所以本身就有不少成人玩家,游戏充值力度也很大。我们初中生虽然没有那么多钱,但也想买到游戏里的好看服饰、皮肤,我偶尔会拿压岁钱出来充值,两年过去没想到就充了1000多块。”姜怡艺说,“游戏最近有点‘凉凉’的架势,我就想着把它卖了‘回回血’。”
李洋表示,因为玩的游戏有点多,他每天需要花很长时间在游戏上。白天写完作业后,晚上需要像“特种兵”一样使劲“肝”,一般把全部的任务做完,就已经晚上十一二点了,如果再登录上喜欢的游戏多来两把,就得到第二天凌晨2点左右。
至于“游戏账号必须实名登记”“未成年人限制时间”这样的规定,这些孩子们表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薛璐表示,“我好多同学都使用父母、亲人的信息注册游戏账号,不少人还会在网上寻找售卖账号的店铺。”尽管未成年人游戏账号的管理日趋严格,但未成年人使用家长的账号登录游戏,逃避网络游戏服务时段时长管理的情况依然存在。
在社交平台上,许多时兴的网游都有专供玩家们自行交易的渠道,用户不需身份认证就可以租号、买号,甚至有人在里面“求助”破解防沉迷系统或人脸验证。更有不少游戏只需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就可以顺利地进入,并不需要进行人脸识别,而且支付流程中也没有人脸识别等确认充值人身份的环节。
相较于电商平台购买、租赁需要通过重重“考验”,这种“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让双方交易更直接,按小时、一天和一周租用,收费标准有高有低,不过一般来说每小时5元、包天20元、包周66元左右,有直接转账和“走闲鱼App”两种形式。
关于实名认证问题,这些未成年人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租号方只要在登录界面点击左下角的“扫码登录”,选择社交账号授权登录,将弹出的二维码截图发送给号主登录即可进入游戏。
游戏有何魅力
多方合力为何“防不住”
游戏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未成年人如此沉迷?许多未成年人表示:“游戏比现实很有趣”“在游戏中很容易获得成就感,或者得到他人的认同”“游戏里是个有趣的世界”“在现实中总是被批评、责备,游戏里面不会,大家可以平等交流”“学习很枯燥、无聊,因为学习过程中总是被否定,被要求,被评判,被比较”等等。
家长们也发现,孩子沉迷人机对话,在屏幕上打字行云流水,现实中问话却间歇式失聪,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游戏上。很多家长非常困惑:天天抱着手机,打着游戏,整个人都沉迷其中,饭也可以不吃,觉也可以不睡,完全像着了魔一般,真是搞不懂。
“我爸妈觉得游戏只是简单的打怪升级,但现在的游戏很高级,团队作战会给参与者一种‘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归属感,在团队作战过程中,相互配合、彼此照应、惺惺相惜,团队里的成员就像古代侠客一样有了过命的交情。我们班上同学都在玩,我如果不玩,就成‘边缘人’了。”今年12岁的童程说,“平常时间里,我爸妈管得紧,特别想有个地方我自己做主,所以我很喜欢那种在游戏里盖房子的感觉,攒游戏币给游戏里的人物买家具,到点了让‘她们’吃饭、睡觉,就像另一个我过着我想要的人生一样。游戏是一个我能感受到绝对掌控的虚拟空间。”
根据未成年人这样的心理,不少游戏相比以前的战斗模式,增添了捏脸、换装、装修、舞会等等模式,甚至也有在游戏里开商店,买一块地,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镇,自己规划全部的安排,俨然领袖一般。
游戏,遵循的是立刻反馈的及时奖励原则,在游戏里闯过了一关,打过了一个人,甚至是建了一栋房子,都是立竿见影,马上就能看到效果和回报,这样的成就感是许多青少年迫切需要的。对于一些擅长游戏的人而言更是如此,只要他们舍得花时间多练习,游戏技巧一定是蒸蒸日上的。游戏带给他们的获得感是其他事物不能给予的。
“我喜欢枪战游戏,小的时候看表哥玩一个游戏,游戏设定为在一个密闭空间内,用枪射杀怪兽,保护人类,觉得表哥是个大英雄。后来我也很喜欢玩这样的游戏,一方面满足我当大英雄的乐趣,一方面还能释放我在学习上的压力,这些情绪在现实世界中可能都无法表达,即使表达也无法获得认同和理解。”
许多父母看到孩子在游戏中喊打喊杀,激动而兴奋,首先想到的是,去改变孩子,让他回到正轨上来。殊不知,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探索自我统一性的时期,也就是要建构属于他自己的身份认同,需要独立。他们有意或无意重新审视或重构与父母的关系、与学习的关系,还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甚至是与世界的关系。而在游戏当中,是一个他们自己可以作为独立人存在并且做主的世界。这也是为何多方合力,却仍然防不住孩子们扑向游戏世界的原因。
然而,这一切都停留在虚拟世界中,无法复刻到现实世界。并且,人在虚拟世界中越沉迷,回归现实世界会越难适应。
玩游戏需适度
防沉迷治理任重道远
未成年人在游戏中虽然给自己找了一个“世外桃源”,让他们能够肆意放纵、宣泄情绪,但过度沉迷游戏带来的危害却不小。专家指出,长时间沉溺网络游戏会影响视力,同时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导致身体不适,因此,玩游戏需适度。
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来已久,游戏防沉迷系统也在不断升级、措施不断细化。近日,为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健康安全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针对未成年人用户数量较大、对未成年人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站平台以及儿童智能设备,重点聚焦7个方面进行治理,即有害内容隐形变异问题、网络欺凌问题、隔空猥亵问题、网络诈骗问题、不良内容问题、网络沉迷问题、新技术新应用风险问题,治理力度可谓不小。
需要看到,不少平台存在绕过人脸识别机制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或者售卖成年人账号的现象。易得、便捷的“破解之法”,让不少未成年人轻易绕过规范其上网时间的防沉迷系统。租号、破解防沉迷等行为损害的不仅仅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还涉及更多人的网络和数据安全。
这种出租账号后被恶意更改信息的背后,可能存在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问题,如姓名、身份证号码、人脸识别信息等。如果出现这些信息不慎泄露或被用来破解手机软件的情况,将给每一个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威胁。
对于种种试图绕过防沉迷系统的违规行为,强有力的监督不可少。但在限制之外,家长更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因势利导。在这个网络世界,总是要学着跟游戏和平共处,既然无法完全禁止,那堵不如疏。
不少家长直接把手机丢给孩子,让孩子自娱自乐,对孩子上网监督不到位;还有家长自己抱着手机欲罢不能,又何谈让孩子拒绝沉迷网络。要让孩子告别网络沉迷,家长首先就得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合理控制上网时间,陪孩子多出去走走,教育孩子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只有让孩子明白,在游戏之外有更广阔的世界可以探寻,才能让孩子主动放下游戏。
家长们少一点对“猛药”的依赖,多一点温和的“药剂”,是比任何监管措施都有用的存在。
游戏防沉迷在暑期迎来大考,要知道,只有不“失防”才能得高分。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