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文 齐艳芳/绘图
2023年08月22日
■我们的节日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韩建慧/文 齐艳芳/绘图
传统节气和传统节日一样,都拥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农耕经验的积累,而传统节日则是千百年来民俗文化智慧的结晶。两者均属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都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审美旨趣。
也正因如此,当二十四节气碰上传统民俗节日,其间蕴含的文化价值就更有意思。今日是传统节日中的七夕,明日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初秋的人间风光有多美,且随记者瞧一瞧。
品味节气之美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其对时序轮转、时空对应的认识和总结,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是我国传统文明的载体,对当时乃至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都具有指导作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再次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为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对节气风俗进行介绍,一同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今日七夕: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俗称“七夕”。这个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我国诸多的传统节日中,七夕最具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尤其是在传统文化日益受重视的今天,“本土情人节”已然有打败“洋节”的趋势,成为人们心目中象征爱情的唯一节日。
除了跟爱情有关,七夕还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国情人节”的特殊魅力。
关于七夕的美妙传说
“织女牵牛”是七夕神话的雏形。
倘若要问,双星传说的源头在哪儿,大约要到《诗经》中去寻。“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你看那织女星,整日整夜运转忙,虽然一天一夜要移动七次,却不能织成美丽的华章。再看那颗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像人间真牛一样去拉车箱。
到了汉代,“织女牵牛”的双星传说逐渐开始受到儒家伦理和古典诗歌的双重影响,演化成为一则歌颂爱情的神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神话故事的结构、情节不断丰富和完善,又逐渐带上最容易引发人类集体情感的那种浪漫哀婉,又极尽缱绻的色彩,流传至今,就变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
除了象征爱情,在我国古代,七夕还是一个饱含生活情趣的民俗节日。
许多史料中都曾留下关于七夕的记载。
古籍《风俗通》中记载,七夕曾被称为“乞巧节”。南北朝时期就有这个说法。只因传说中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仙女,所以七夕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都要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样的传说,也有大量的唐宋诗词佐证。例如唐代诗人林杰的诗作《乞巧》这样说:“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从宫廷到民间,“乞巧”曾是七夕最重要的风俗之一。这一习俗还延续到了今天。
祖籍河北邯郸的受访者孟巧玲告诉记者,在她小时候,家乡很流行在七夕的夜晚玩“穿针验巧”的游戏。母亲会提前准备不同型号的针,让女孩子引线穿过针鼻,长长地连成一串,名为“得巧”。孟巧玲曾是姐妹中穿针引线最快的那个,家里人都称赞她不愧名字里带着一个“巧”字。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传统游戏也逐渐被人们遗忘,主要是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母亲已经不用再发愁女儿“不够手巧”。
“我们小时候总要自己缝缝补补,做衣服、做棉被、做鞋袜,所以,当母亲的都盼着女儿手巧一些。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哪里还需要女孩子巧手缝衣呢。”孟巧玲说。
除了“乞巧节”,七夕也曾被称为“女儿节”。
曾有民俗专家考证认为,七夕原本与爱情并无关系,只是女孩子相聚玩耍的一个节日。《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是女子相聚嬉戏的日子,她们在月下焚香礼拜,对织女许下心愿,然后聚在一起玩耍嬉戏,聊聊悄悄话,因此把七夕称为“女儿节”,非常恰当。
“女儿节”延续到了什么时候?
祖籍山东的姜艳丽说,在自己的家乡,至今都有过“女儿节”的习俗。七夕当日,母亲会给家里未婚的女儿“摆桌子”,就是在院中放上一张方桌,摆满了水果、点心、茶水、瓜子,女孩子可以约闺蜜坐在院子里吃、喝、玩、乐。
“可惜如今人们都住了楼房,小时候乡村里的很多民俗都很难复刻了。”姜艳丽说。
现代“七夕”怎么过
传统节日向来是国人情感的载体,象征着美丽爱情的七夕经过世代相传,也渐渐容纳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时至今日,人们过七夕的方式也有了许多变化。
对于年轻人来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有了神话传说的铺垫,更显得格外旖旎梦幻。商家也抓紧时机搞好“节日经济”。今年的七夕也不例外,节日还没到,不少餐饮商家已经纷纷推出情侣套餐、节日套餐等。珠宝、鲜花、蛋糕等行业也不甘落后,各种优惠活动将这个“中国情人节”点缀得红红火火。
汉服爱好者也积极筹备着七夕的各项活动。趁着公园里荷花开得正好,不少汉服爱好者都精心准备了服装和首饰,赶在七夕这天,拍一组美美的国风大片。
年年七夕,今又七夕。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也是我们的骄傲。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七夕节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牛郎织女”传说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首次在山东、广东、甘肃三地统筹开展七夕节体验式活动。在浓郁的商业氛围和浪漫色彩的渲染之下,七夕正展现出民俗节日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信这份独特的魅力,也会感染带动更多的人去了解七夕中蕴涵着的中华文化基因,理解七夕这个民俗节日,既是中国人文化爱情观的表达,更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与七夕有关的诗词
《七夕》
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
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明日处暑:
清风解暑意 万物入清秋
过完七夕,就迎处暑。北京时间8月23日,我们又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
处暑里的“处”是“止”的意思。古人认为,处暑即表示暑气到此为止,盛夏收敛,天地始肃,秋意转凉。对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来说,处暑之后就是气象学意义上秋天开始的时候。但对于南方地区来说,处暑之后,“秋老虎”依然会持续一段时间,故此民谚有云:“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对于我市这样的西北内陆城市来说,处暑之后,天气就会逐渐转凉,这几日连续降温的天气也让市民对此有所体会。盛夏的余韵正在悄悄散去,凉爽的秋天终于来啦。
处暑,拉开秋收的序曲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所谓“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说明这是五谷丰登的时节。而“鹰祭鸟”也正是由此而来,五谷丰收,鸟类有粮可食,较为肥美,于是成为老鹰惦记的大餐。
古诗有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都说处暑节气就是秋收乐章的序曲。时令至此,南方大部分地区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好时候,一些夏秋作物也即将成熟,玉米进入乳熟期,复播、晚播的秋作物则进入开花、授粉和籽粒形成期,棉花进入吐絮收获期,玉米吐丝、大豆结荚、薯块膨大,一切都向着丰收的方向发展。
对于我市这个葡萄之乡而言,处暑也是葡萄成熟的季节,鲜食葡萄大多进入丰收期,酿酒葡萄也在积蓄最后的养分。走在葡萄园里,到处都有葡萄的沁人芬芳。
处暑,登高望远的时候
处暑是一个由夏入秋的转换时期,大自然开始呈现萧瑟的气象。“自古逢秋悲寂寥”,此时人们难免会产生一些悲凉的心境。
但秋天还应该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热情和“离离暑云散”的辽阔。宋代词人苏泂就曾这样形容处暑时节:“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这沁人的“新凉”所带来的神清气爽,是其他任何季节都不能比的。倘若在此时约上三五伙伴,到山中、郊野去走一走,看山林间秋意浸染,必能一扫心中郁郁之气。
除了看秋色,处暑时节还是看云的好时候。暑热渐渐退去,天上的云彩也不似夏日那样厚重成团,显得格外悠闲自在,于是民间素有“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说法。
处暑,养生积聚能量
处暑也是养生的好时节。中医学认为,处暑之后,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人体应顺应天时才能增进健康。
《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肺气旺。”肺属金,其味辛,金能克木,木属肝,其味酸,故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处暑之后,人们在饮食上应以防燥护阴为原则,少用椒、葱、薤、蒜等辛辣之物,多吃甘蔗、菠萝、糯米等柔润食物。
袅袅凉风至的时候,保暖也应该提上日程。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时,对于老年人和幼儿来说,尤其要格外注意,但也要谨防“秋燥”。
有多年中医从业经验的刘静波说,秋季燥气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症。因此,秋季养生应遵循中医养生中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注意护阴润燥,以养肺为先。
此外,秋天也会让机体“易乏”。中医学认为,“秋乏”源自“夏耗”,由于夏季暑热,人体出汗多、懒饮食、少锻炼,受到了耗损。
到了秋高气爽的时节,人体能量的代谢会重新达到稳定,随着日照时间缩短,睡眠会变好,清晨醒后也许还会感到倦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乏”,而克服“秋乏”最好的办法就是适当地运动。
处暑,习俗食俗多多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处暑与七夕相近,与中元节也离得不远,因此民俗大多跟祭祖和迎秋有关,比如“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表达对故人的思念祝祷之情。
在很多沿海地区,处暑时候会举办“开渔节”,因为此时鱼虾贝类生长得比较成熟,适合捕捞。开渔节也都十分隆重,是一种很盛大的仪式。
对于我市来说,处暑虽然没有开渔节仪式,但却不妨碍我们享用新鲜的鱼虾和贝类。八月正是螃蟹肥美时,受益于冷链物流业的发达,内陆百姓也能在此刻饱尝海鲜与河鲜。
除了享受海鲜与河鲜,处暑节气民间也有“吃鸭子”的习俗,尤其在南方一带。
祖籍南京的张卫国告诉记者,在他的家乡,处暑吃鸭是很普遍的食俗。老鸭味甘性凉,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所以在处暑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鸭子,还要分给邻居,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这便是处暑,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古人讲究处暑之时“停一停”,便是说要用最从容的态度对待这个“过渡”性质的节气。
处暑虽然入秋,但天气未得全凉,放眼山河,一半夏意,一半秋情;一半葱郁,一半凋落;一半喧嚣,一半素简。当此之时,更应该从容以待,共享人间暑气渐消风光好,堂前明月留晚照。
与处暑有关的诗词
《早秋曲江感怀》(节选)
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处暑后风雨》(节选)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节选)
宋·王之道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长江二首》(其一)(节选)
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闲适》(节选)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唐·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