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
2023年08月29日
雍宁清冬日户外采风。
雍宁清的摄影作品《欣欣向荣》。
■“两个打造”·乌海文化人
本报记者 赵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本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他是一名教师,博学多才、温文儒雅,桃李满天下;他是一名诗词爱好者,情感丰富、内心浪漫,写出了不少佳作;他还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手捧相机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城市的发展变化;他先后担任《乌海摄影》微刊的编辑和文字作者,让摄影与诗词碰撞出绝美的火花。他就是自治区诗词学会、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雍宁清。
由浅入深 朝着光影不断迈进
照片是记录生活的工具,是人们回忆过去的桥梁。而在雍宁清10岁前,他只找到一张照片,即便是大学时代,同学间七八个人的合影也多留存在一张2寸的黑白照片里。他说:“如果没有影像记录,那么曾经将永远淡忘。家中照片匮乏,让我萌生了买一部相机记录家人、记录生活、记录当下的想法。”
1990年,雍宁清花了两个月的工资购买了人生中第一部胶卷相机,随后带着家人在老屋庭院、公园广场等地定格了一段又一段回忆。“那时候不懂摄影,端着相机,把景物放在取景框中按下快门即可。”雍宁清说,“当时,一卷胶卷便宜的14元左右,好一些的要20多元,加上冲卷洗照片,委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后来便只在国庆节、生日等一些特定的时间节点拍照留念。”
而真正喜欢摄影要从他创作诗歌开始。2014年,工作20余年的雍宁清每天奔波在学校和家庭之间,不擅交际娱乐、不喜饮酒小酌的他生活圈狭小,单调的生活促使他开始与诗词结缘。从几句打油诗开始,到后来朝着内容丰富、意境深远、艺术价值颇高的唐诗宋词看齐,雍宁清结交了不少文友,加入了我市的桃李文学协会。随着创作的不断推进,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开阔眼界,丰富自我,为创作积累素材,他想着到户外去,感受景色多变,以增加生活阅历。
“走出去才发现,原来在生活工作之外还有那么多的美好。很快我结识了摄影家协会的一些老师,便跟着他们一起走、一起拍,人家用专业的单反拍照,而我端着手机拍,像素不行不说,一些远景根本拍不到。”雍宁清说,“徜徉在山水之间,美丽的风光无法记录,徒留许多遗憾。想着干脆买一部相机,上网查阅资料,当时选择了一台入门级的大变焦小微单。”
有朋友安慰,设备不重要,重要的是相机后的头脑是否灵光。可真正走近摄影后他发现,头脑和设备同样重要。雍宁清是一个做事不做则已,做便要做到最好的人。当微单满足不了他摄影的需求时,果断地购买了一款专业单反相机,并配置了当时最新款的挂机镜头。至此,他开始了起早贪黑的摄影人生,拍山水、拍活动、拍人物,爱上摄影、难以自抑。
妙手偶得
痴迷摄影情有独钟
摄影人的成就,就是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日子里的大情小事,都被他们留在照片里,每一次翻阅,都勾起一段往事。
雍宁清指着名为《欣欣向荣》的照片兴奋地介绍,2019年,他应巴彦淖尔市文联邀请参加采风活动,到杭锦后旗拍摄“万亩葵花园”时犯起了难。“葵花园地处河套平原,想要找高地站上去拍,没有;站在一望无际的葵花中拍,毫无新意;拍每一株葵花的特写,太一般。”雍宁清说,“怎样能够让自己拍出的作品别具一格,我不停地思考。”恰逢此时,一位母亲带着女儿到葵花园中游玩,孩子的天真烂漫一下子吸引了雍宁清。他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而朵朵向着太阳的葵花犹如亿万人民沐浴着党和国家的温暖,便决定用二次曝光的摄影技术将孩子的笑脸拍进葵花之中。征得女孩母亲的同意,孩子也欣然配合手势。在短短的几十秒内,他先近距离拍一张大葵花头,然后迅速拉开距离对着孩子拍摄,自然合成一张有创意的照片。“构思、构图、调整比例、掌握时间、一气呵成地拍完。孩子朝气蓬勃、阳光自然,完全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导演。”雍宁清说。
他认为,好的照片要靠走。一是背上相机到处走,不到现场是不可能拍到好的照片,而许多景色是在摄影师不断行走的过程中发现的。二是在拍摄人物、景色时,要不断地在现场走动,位置变化、角度不同,拍摄出的画面也不同。
有一次,大雨刚过,他便打着雨伞、背着相机来到市人民公园散步。灰蒙蒙的天,绿油油的荷塘,雍宁清看到湖边观景台上一位身着红衣的女子正举着自拍杆自拍。“我立即举起相机将这一情景记录下来。虽然镜头焦距短,主题人物远,但是人物的红伞在绿油油的花草树木间分外显眼。看的人立即有个疑问:那是啥?仔细看照片会发现,是一名自拍、自赏的女子。同时照片也反映着雨后的悠闲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说,“如果没有这名女子,整张照片就是一个毫无特色的荷塘景色。”
徒步甘德尔山寻找岩羊,是雍宁清风光旅途中的内容之一。在山道盘旋拐弯处,几只岩羊窜上跳下,悠然自得,没有一丝惊慌和惧怕。拍摄时,它们驻足回望,然后再继续行它们自己的路。“这里是家园,万物生灵在这里同生共处、繁衍生息。岩羊从容看着我们,我们也不打扰,这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雍宁清感慨地说。
冬天,他把月季枝条扦插在瓶中,萌出的新芽与枯萎的花朵同枝,让他感叹生命的演变;茫茫大雪中,天地间如豆点一般的人物让他对自然心生敬畏;湿地中,翩翩起舞的天鹅让他看到我市生态转好的美景……雍宁清的眼中有景,走到哪儿都会有一番不同的感悟,拍摄出的作品也与众不同。青海湖、阿拉善、巴彦淖尔甚至是国外都留下了他追逐光影的脚步。每每外出,十几公斤重的摄影装备都随身背着,放下怕磕着,背着又累。可即便如此,他仍旧甘之如饴。
德才兼备
教书做人一丝不苟
雍宁清擅长理科,青少年时期便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用铁丝和罐头盒仿制“崩爆米花机”、用木板和塑料布自制卷烟机,家里故障的物品他能拆解维修。玩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玩。
虽然是理科生,可他喜欢诗词、热爱创作着实惊艳了不少人。他用“漠上瀚湖明,波光铸韵城。悠悠月色寂,户户书豪情”赞美家乡“书法城”,用“那一抹喜阳,醉人的金黄,笼着一团温顺,罩着一片吉祥……”抒发情感,用“清雅幽碧池,暗香沁两岸。出淤不染污,凋萎亦存妍”品味荷花……
学校一位资深语文老师感慨地说:“雍老师,您真是颠覆了我多年来写诗必须要有天赋的认知。您一个学理科的,对诗词毫无基础,却凭着自学写出了那么多好的诗歌,真让人佩服。”
雍宁清不仅文采好,学习摄影也非常快。在游山玩水间,他将自己喜欢的摄影作品配几句自创的小诗发在微信摄影群以及微信朋友圈、QQ、美篇等平台,迷人的景色、优美的文字让他很快成为摄影群中一个特别的存在。
2015年末,市摄影家协会准备在微信创办《乌海摄影》微刊,便邀请了雍宁清参与文字以及图片的编辑制作。2016年1月5日,他开始以“夫子雍”为网名,配文并编辑了主题为“灯火的故乡”“美丽乌海”“关中寻梦”“镜头里的秋色”等微刊百余期。“准备阶段图片特别丰富,但配文字时要先读图,围绕主题去找灵感,看每一张照片想要表达的主体思想,感同身受地去选择恰当的文字和诗句。”他说,“因为学校的工作忙,这些工作只能在业余时间完成。文字和诗句要不断斟酌,写了读,读后修改。时间不同、心境不同,做出的修改也不同,如此往复直至自己满意。”
一些作者将照片打包发送,不仅没有给照片起名字,甚至没有标注作者姓名。这就需要雍宁清一一询问、核对,这便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后期,随着经验的不断累积,微刊制作对于他得心应手。如今,微刊编辑工作交由专业人员负责,雍宁清则继续负责文稿的撰写。
“热爱摄影的人不仅仅用镜头记录着生活,更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走遍大好河山时记录美、传递美。”雍宁清说。
2018年,在摄影中颇有感悟的雍宁清在市八中创办了“大漠飞鸿摄影社”,吸引了不少喜欢摄影的学生。考虑到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学校第一期摄影展的主题为“做一个精致的尚美之人”。他不仅将美图与学生们分享,还将摄影心得、技巧悉数传授。“在社团的几年中我发现,仅仅是摄影还不够,我想要把诗词、音乐等艺术都融入到社团启蒙教育中,并注重毅力、信仰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于是在2021年将社团更名为‘学海泛舟’,为学生们带去更多的、综合性的知识。”雍宁清说。
雍宁清常说,他走出校园,用镜头记录社会,用光影传达理念。观察、记录、思考、发现、学习,是为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希望自己能够用好文学和摄影这“两支笔”,以身作则地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信条。期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做一个健康快乐、积极进取的人。
人物小传
雍宁清,1986年至今一直从事中学教学工作,现为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
2020年,作品《欣欣向荣》入选第二届“天赋河套 最美葵乡”巴彦淖尔全国向日葵摄影展;作品《雄鹰展翅》《晨练》《冲刺》在市第十九届中小学师生书画展上分获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
2022年,作品《争先》入展喜迎党的二十大“我们的新时代”全市摄影作品展;作品《争先》入展市教育局主办的“青春向党百年路 奋进喜迎二十大”首届百灵鸟合唱节暨师生书画摄影作品展。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