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5日
右为孟松音老人。
■市井故事
冯宽
在乌海能源公司乌达十里矿区,有一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85岁神奇女理发师——孟松音。她17岁支边来到当时的乌达矿务局苏海图煤矿,当了一名理发员。她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一直为矿区职工家属理发,一干就是68年。如今,孟松音老人眼不花、耳不聋、手不抖,依然在乌达街头开着她的中老年理发室,被传为佳话。
孟松音老人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对人热情,很爱跟老顾客开玩笑。她在理发技术上精益求精,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道工序严格要求,从不马虎。她是1958年乌达建矿时的第一批理发人,带出近200名徒弟。徒弟们被分到乌达各个矿区,大大方便了矿区职工家属的理发。
1989年,乌达区工商局鼓励她开一家个体理发店。孟松音是一个办事果断的人,于是她自建了理发店,成为乌达区第一个开理发店的个体户。她收费低、技术好,又待人热情,因此,理发店的生意很好。她广招徒弟,为乌达矿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理发人才,也为很多下岗女工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孟松音老人住的小区距理发店有一公里的路程,老人每天都步行上下班。不管冬夏,老人每天早晨八点钟准时上班,下午六点半准时下班,中午在店里午休。老人爱学习,观念一点都不落后,而且与时俱进;老人心灵手巧,现社会上流行的“帅哥发型”和“飞机头发型”,老人一学就会,理这类时髦发型,老人理得一点都不比年轻理发师逊色。
除了理发,老人还兼头部穴位按摩,深受新老顾客欢迎。
现在,大多数理发店不提供用剃刀刮脸和剃头这两项服务了,因为怕刀子伤人,挣钱不多又费时间。可锋利的剃刀在85岁的孟松音老人手里很听话,从没有发生剃刀误伤人的事,因而她也获得了乌达理发界送给她的“矿区第一刀”美誉。
老矿区改造,有些矿区老顾客搬迁到三十公里外的城区了,可他们中还有不少人坐公交车或让孩子开车送他们到老人这里理发。笔者一家四代人都曾在孟松音老人这里理发。
说到养生之道,老人笑着说:“也没啥养生之道,我就是性格开朗,有事也不往心里搁。常年爱吃红薯,我们老两口每年少说也吃一百多公斤,煮着吃、蒸着吃、烩着吃、炒着吃、炖着吃、焖着吃,百吃不厌呀。多年来,我每天早晨坚持吃三块红薯,每天步行两公里,每天在广场体育器械上左右腿各搓二百下。”
孟松音老人的三个子女现都己退休了,现年88岁的老伴也是煤矿退休职工,她和老伴两人的退休工资并不低,儿女和徒弟们都劝她不要再理发了,家里又不缺钱。她笑着说:“我在家里待不住,一闲下来就睡觉。人老了爱怀旧,店里现在的理发椅子还是1958年我用过的椅子,而且在店里,隔三差五就能见到我给理了几十年发的老同志,还有不少老同志劝我要多为他们理几年发,说这么多年来,都是我给他们理发,早就习惯了,觉得理得舒服。再说我理发也不单单是为了挣钱,我在理发店里见到老同志们有说有笑,心情也高兴,又能锻炼身体。”孟松音说,近年来,到她店里理发的那些老同志中,每年都有人去世,熟人越来越少了。说到此处,老人有些伤感。
孟松音老人常说,理发能给她带来快乐,更有一种成就感。她给自已定了目标,90岁准时退休。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