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5日
■市井故事
廉彩红
一直记得小时候跟着母亲在我们原有的土地边开荒种地的场景。
那一小片土地,紧挨着公路,里面有好多修建公路时扔弃的石头疙瘩、小瓦片、凝结到一起的沥青块儿等等。这一小块土地除了板结的土块、石头就是生命力极强的杂草,清理起来极为困难。不上学的时候,我们跟母亲一起清理土地,锄头、镐头、铁锨轮番刨、锄、钩,然后把清理出来的石块之类一筐筐往外面运。当抬着一筐筐沉甸甸的石头、沥青块往外走时,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向我们投来异样的眼光。我用手一抹原本就已经脏兮兮的脸,一撩早就乱糟糟的头发,生气地对妈妈说:“这么小块地,这么难收拾,能长成啥?我们这么干,跟个傻子一样。”妈妈说:“只要收拾出来,种啥长啥,我就是不能看有荒地,太可惜!”
我们在这片开荒出来的土地上种花生、玉米或红薯、大豆,不管我们种下什么,土地都诚诚恳恳地滋养着它们。这片开荒的土地上长出的花生玉米饱满香甜,红薯大豆香醇浓郁。丰收的时候,面对小山一样的果实,我们脸上带笑,心里含喜。母亲说:“只要你对土地好,它就会对你好,最不哄人的就是地。”
当我们在这里清理土地时,姥姥也在村里紧邻她们家的地边整理着荒地。她整理的荒地在一条废弃的河沟边。姥姥说:“收拾出来种豆,种红薯,种点啥土地都能长,人勤地不懒,土地最诚实也最懂得回报。”
她们对土地的珍惜和热爱就这么深深地感染着我,即使现在我生活在城里,不用和庄稼打交道了,但看到土地依然有一种亲切感,看到荒废的土地就一阵心疼。其实,不只我看到土地被撂荒时心疼,有许多人跟我有一样的心态,比如那些离开乡村来到城市生活的老年人,他们头发花白,满面皱纹,佝偻着腰身,待在城市的家里萎靡不振,但一到田地里就精神百倍了。他们平整土地、施肥、浇水、种植、培土、间苗,春种秋收,依时节而采、种,哪一个环节都是精细化管理。他们用最崇高的敬意和感恩之心对待每一片土地。爷爷在世时常说:“别看土地不会说话,它知道谁对它好。谁对它好,它就对谁好。”爷爷这句朴朴实实的话,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翻开历史的册页,我能读出中国人和土地的深情厚谊。土地,被我们开化、利用,种植庄稼、树木,养殖动物,一晃几千年过去了,沧海桑田变幻,不变的是我们对土地的依赖和热爱。
我们和土地及土地上生长的一切,都有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脉深情。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我都要去地里看看,呼吸一下泥土混合着庄稼的味道,触摸一下庄稼、蔬果、根块的质感,心里便生出一阵安宁。土地给人的踏实感,是其他任何物质都代替不了的。我总不由想到古代的田园诗人们,尤其陶渊明的“带月荷锄归”“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现代诗人艾青在一首诗里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的心声和写照。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