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刚:音乐就是我的信仰

赵荣

2023年09月05日

王学刚为晚会出谋划策。

王学刚(左一)激情演唱。

■“两个打造”·乌海文化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本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本报记者 赵荣

歌德曾说,韵律有一种魔力。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会员王学刚正是被这种魔力深深吸引50余载,从年少时的喜欢听歌,到16岁初登舞台引得满堂彩,再到如今成为专业的歌唱演员,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从未消减。“音乐就是我的信仰。”王学刚满眼坚定地说。

幼时结缘定终身

王学刚1963年出生于海勃湾。他告诉记者,之所以与唱歌结缘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家中长辈影响。“我家祖籍位于内蒙古和陕西的交界,现在属于陕北,那里的人爱唱二人台。我爷爷和同族的叔伯组成了‘草台班子’,四处演出维持生计。其中,爷爷能拉善唱,是‘一专多能’的好手。有一年,‘草台班子’沿着黄河卖艺,一路唱到了现在的乌拉特前旗,他们也就在那儿扎下了根。”王学刚说,“不仅如此,我父亲挚爱文艺,笛子、二胡、扬琴等乐器都很精通。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母亲同样爱好文艺,经典红歌张嘴就来,且唱得有模有样。我从小耳濡目染也爱上了音乐。”

上小学时,王学刚最喜欢便是音乐课。让同学们头疼的唱歌,他总是学得津津有味,几堂课下来,便学会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勤俭是咱的传家宝》等歌曲。

1979年,王学刚升入高一。当时,学校要举行纪念毛主席诞辰活动,按照学校要求,王学刚所在的班级必须出一个合唱节目。于是,班主任何葆玲请来了音乐老师辅导学生们。其间,何葆玲发现了王学刚的唱歌特长,并建议他上一个独唱节目。“你是童声,而且音色、音准都不错,不如代表班级独唱吧,具体唱啥呢?依我看,就唱电影《黄河少年》中的插曲《黄河儿女手握枪》。”王学刚满脸幸福地回忆说。准备了几天后,何葆玲让王学刚在班里进行了预演。“腿抖,声音也抖,但好赖是完整地唱下来了。本以为同学们会嘲笑我胆子小抖成那样,没想到竟然收获了掌声和叫好声。同学们听完都高喊着‘王学刚真牛’‘唱的真好听’……”对于第一次登台的演出经历,王学刚记忆深刻。

正当王学刚准备参加正式演出时,一个改变他命运的机会悄然降临。“我父亲的单位——碱柜公路段招工,我被录取了,但是我和何老师约定,不管多忙,一定要回来参加12月26号的演出。”王学刚说,“演出当天,我竟然误了火车,后来,大费周折才赶到礼堂,但演出已经结束。心里很不是滋味,别提有多难受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很快单位的人都知道王学刚有一副好嗓子,大家总是找王学刚一起学唱歌。1979年冬季的碱柜公路段工房内时常歌声飘扬,那便是王学刚和工友们的自娱自乐时间。王学刚总是先来一首歌开场,再教同事们唱。为此,王学刚说:“冬天没活干,开会则是周而复始,为了提振士气,丰富枯燥的生活,每天唱唱歌是个很不错的方法。”

勤学苦练获佳绩

养路工的岁月,劳累、枯燥是“主色调”,年纪尚轻的王学刚常常吃不消,好在有音乐陪伴,给他的生活增添了无尽乐趣,也让他得以坚持下来。王学刚向记者介绍:“那时,单位给每一个道班发了一台收音机,大家欢欣鼓舞,如获至宝。我最爱《每周一歌》,各个电台都有这个栏目,只是时段不同。我记得,《祝酒歌》《绒花》《太阳岛上》等15首优秀歌曲循环播放,我就是那时学会这些歌的。追星不分年代,胡松华、李谷一、苏小明等是我们当时追逐的名星。”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虽然是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但却是一个激情迸发的年代,道班里清一色的年轻人,每个人憋着一股劲,不光拼工作,连唱歌也比学赶超。工作之余,大家分工记歌词,每人记一句,然后记熟、赛歌。可能就是这种朴素的虚荣心,促使我把歌唱得更好。”王学刚说。

渐渐地,王学刚在交通系统内出了名,他加入文艺队,开始巡回演出。虽说唱出些名堂,可王学刚觉得,无师自通的“野路子”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要想唱出名堂,还得专业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

有想法就行动,王学刚开始四处打问教授音乐课的专业教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多方打听,1985年9月,王学刚成功进入海勃湾区文化馆郝凤琴老师的声乐培训班,开始接受正规的声乐学习。他说:“两个月的学习,我没有耽误一分一秒,从巴拉贡道班到海勃湾,八九十公里的路程,每周风雨无阻。每次老师讲课我都会一一记下,生怕一个不留神漏了什么重点内容。付出总有回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我不仅仅学会了发声、呼吸,还掌握了‘共鸣’(一种发声状态)。”

从声乐培训班结业,王学刚便参加了全市职工歌唱大赛,但因为紧张导致演唱节奏混乱,发挥不佳惨遭淘汰。“丢人,着实觉得丢人。但我这人就是想得开,而且越挫越勇,我当时就想着从哪儿跌到就得从哪儿站起来,所以我没有因此气馁,反而觉得自己一定能赢。”王学刚说道。果然,从那以后,王学刚继续勤学苦练,属于他的荣誉也接踵而至,1988年1月,乌海市第二届煤城音乐会独唱一等奖;1991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全区职工文艺调演,独唱一等奖;1992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业余歌手大奖赛民族组二等奖……

少壮功夫老始成

1995年3月,王学刚带着对音乐的执着,不断探索前进,赴中国音乐学院进修,专攻民族声乐,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演唱技巧与演出状态实现了飞跃。之后,王学刚的人生起起伏伏,从单位买断下岗后,做过生意、干过演出策划和司仪……2004年,经人引荐,王学刚进入市歌舞团工作。“这是我人生中的‘分水岭’,我实现了登上专业舞台、一辈子纵情歌唱的梦想。”王学刚说。

从“散兵游勇”到“正规军”,王学刚的内心是欣慰和幸福的。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当年的自治区专业文艺团体汇演中,他以一首《西部情歌》获得独唱一等奖,为我市争得了荣誉。

工作中,王学刚勤勉上进,总是冲在第一线,他连续参加了18届乌海春晚,年年为乌海人的“文化年夜饭”烹饪“大餐”;他累计参加过2000多场演出,将乌兰牧骑的“天为幕布 地为舞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播撒到了基层的每一个角落。他还随团赴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日本、韩国演出,每场演出,掌声热烈,观众纷纷点赞。“能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内蒙古和乌海出一份力,我非常自豪!”他说。

2013年7月,在中国第11届西部民歌(花儿)会比赛中,王学刚获得银奖,为内蒙古赢得了荣誉。同时,荣誉也在回报着王学刚,举办“放歌乌海”王学刚独唱音乐会,取得国家二级演员资格,连续3次被评为全市“四个一批”人才……“个人音乐会那个夜晚我始终记忆犹新。当晚,全场座无虚席,有学生、同事、朋友……站在台上,听着台下雷鸣般的掌声和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我突然发觉这几十年的奔波、学习、付出都非常值得。”王学刚回想着他曾参演的每一场演出,意味深长地说:“每一次演出结束就像上了一堂专业课,我总能发现新问题并做出改正,这也是我对音乐的态度,发现问题,不断学习,毕竟艺无止境。”

如今,年届60的王学刚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他不断用音乐记录着他独有的人生轨迹,音乐对他来说已是生命中追求的光荣和梦想。谈及对自己未来音乐道路的规划,他笑着说:“我骨子里热爱歌唱,愿意和它相伴一生。”

人物小传

王学刚,1963年出生,现任内蒙古音乐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协会合唱联盟理事,市音乐协会副主席,市歌舞团国家二级演员。

王学刚多次在各类音乐大赛中获奖,参加过多次大型演出。1988年,获乌海市第二届煤城音乐会独唱一等奖。1989年,获建国四十周年煤城歌手大奖赛民族组二等奖;获自治区西部六盟市民歌联赛三等奖。1991年,获全区职工文艺调演独唱一等奖。1992年,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业余歌手大奖赛民族组二等奖。2004年,获全区专业文艺团体汇演独唱一等奖。2013年,获中国第十一届西部民歌(花儿)会比赛银奖。

2014年8月,在乌海市影剧院举办“放歌乌海”王学刚独唱音乐会;同年12月取得国家二级演员资格。

2004年6月,参加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与空政文工团联合演出。2005年1月,参加中国西部“四省八市”《西部春天》大型电视春节联欢晚会。2006年9月,参加第七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演出。2006年1月,参加内蒙古电视台“魅力中国——魅力乌海专场”在北京的演出和录制。2012年6月,随团赴白俄罗斯参加在博布路易斯克举行的国际“友谊花环”民间艺术节演出。2013年2月,受国家文化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的委派,赴俄罗斯圣比得堡参加“欢乐春节”文化交流演出。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