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维娜
2023年09月06日
海勃湾区中医医院医生在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为病人治疗。
入户问诊。
本报记者 段维娜 文/图
今年以来,海勃湾区全面贯彻“健康中国”理念,全面推进卫健系统能力提升,着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医疗能力再提升
医疗资源更优化
“家门口就有这么漂亮的医院,医生的服务态度又好,很多检查都不用跑大医院,我们农区的医疗条件也不比城里差。”在海勃湾区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就诊的患者,面对卫生院的新变化,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今年,总投资260万元的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项目完成,全面提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就医环境水平,进一步规范诊疗流程和功能分区,实现了医疗资源的科学整合,标志着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在标准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近日,在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新丰村65岁居民韩凤娥正在输液。“我在这里看病已经很多年了,还是家门口的卫生院看病方便。现在,这里的医疗设施完善,医护人员配备也齐全,市里的专家也来这里坐诊,平常的疾病都能在这里得到很好的治疗。”韩凤娥说。
近年来,海勃湾区持续推进以海勃湾区中医医院和海勃湾区人民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互联互通、运转高效的区域医联体建设,将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纳入海勃湾区中医医院医联体,选派优秀医生、特邀专家定期到卫生院坐诊;对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进行“6S”管理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并进行标准化改造,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同时,海勃湾区持续深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资源共享,构建“1+N”紧密型医共体,在医联体内部开展双向转诊、化验检验结果互认、专家社区坐诊等诊疗服务,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全区经由医联体绿色就医通道累计转至市级医疗机构患者121人,累计接收市级医疗机构下沉患者125人,接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患者4041人,接收市级下沉慢病患者972人,并将1144名慢病患者下沉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海勃湾区还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开展自评自建工作,查漏补缺,4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基本建设标准;推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陆续完成新地村、王元地村、新丰村、巴音乌素村4个村卫生室和新园社区卫生室的新建工作。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目前,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46.1%,重点人群签约率88.5%,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坚持推动中医药持续发展,积极谋划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推广适宜技术项目,重点促进中医特色优势学科发展。目前,海勃湾区中医医院共有2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肛肠科、心脑科),新增在建2个自治区级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中医康复二科和自治区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肛肠科)。
改革创新再发力
服务品质更优良
近年来,海勃湾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近日,林荫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背着公共卫生随访包走进辖区居民张爱兰家。75岁的张爱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社区医院为她建立随访台账,时常对张爱兰进行入户问诊。“他们总来我家,时不时给我量血压、测血糖,服务态度特别好。”张爱兰说。
海勃湾区建立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服务机制,全力推动自治区级“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工作,为辖区30209名慢性病患者建立随访台账,逐步完善“三高”患者信息库建设,并建立由海勃湾区疾控中心牵头、公立医疗机构托底、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慢性病预防干预体系。
海勃湾区还着力打造“健康驿站”和“健康小屋”,目前,依托民政养老机构建成7家“健康驿站”,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成22家核酸采样亭改造工作,全部升级为“健康小屋”,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义诊。
同时,海勃湾区以三“1”模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即在1家医疗机构建立指挥中心,在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调度平台,嵌入1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通过长期跟踪等服务形式,建立“家庭病床”服务体系,为失能、失智、多种慢病、残疾等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形成医疗服务联动模式,提供智能化“家庭病床”医疗照护。
“今后,我们将继续推动医疗资源提档升级,打造‘数智健康’高地,加快推进区级智慧医院建设;抓好公共卫生工作,健全重大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推进‘三高共管、六病同防’试点工作,搭建慢性病管理系统;建立‘家庭病床’服务体系,加速建立社区、家庭、医院三级远程医疗智慧服务平台。”海勃湾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骆燚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