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2023年09月07日
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历史和时代变迁中历久弥新,源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中华文化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精神传统当中。
乌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建市之初,四面八方的建设者,操着不同的口音,来到这里扎根创业,多个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铸就了乌海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文化属性、城市特质。大家来这里谋生存、求发展,不单单是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同样也需要得到这座城市全方位的接纳,成为城市的主人翁。这其中,对城市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至关重要。
多年来,乌海十分注重城市文化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如今,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改变着乌海的城市气质,也改变了曾经的移民。通过城市文化的浸润,这些移民融入了乌海这座城市,把自己当成了城市的主人,增强了对乌海的认同感。
乌海是座开放的城市,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打造城市文化,促使各族群众增强认同感、提升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发展城市文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抓好城市文化建设,我们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紧密结合乌海实际,我们要着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方面加强研究,深度挖掘阐释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在乌海地区的鲜活事例,选取更多能够代表乌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的题材进行艺术加工,塑造更多有传播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细细地解读城市文化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要讲好“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小三线建设”等各族群众“一起走过”“一起走来”的典型故事,结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向、团结奋斗,共同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好、维护好,把我们的城市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更多乌海力量。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继续推动文化繁荣,以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凝聚各族群众向心力,激发各族群众主动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为城市、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道德素养的提升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