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
2023年09月07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培养阅读习惯,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儿,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的时候,都会按照网上流行的各年龄段“必读书目”为孩子准备书单,甚至将其当作考核孩子阅读量的标准。这样做真的有益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吗?记者采访了几位教育工作者和读书达人,听他们给您提提建议。
“必读书目” 一定都得读吗
市民张胜楠家有刚升初一的女儿。说起都给孩子做了哪些适应新身份的准备工作时,她告诉记者,这个暑假,女儿一口气读了12本“小学生必读书单”里的书,涉及科学类、人文类、文学类各种类型,可谓是收获满满。
阅读量大当然是好事,但一口气读12本书,孩子还有时间享受假期生活吗?对此,张胜楠也觉得女儿这个暑假过得有点“亏”:“没吃好也没玩儿好,但不读咋办呢?她不喜欢阅读,之前小学生必读书单里好多书都没看过。”
无独有偶,受访者郭宁也告诉记者,开学读四年级的儿子已经趁着暑假,提前读了小学高阶段的“必读书目”,比如《万物简史》《莎士比亚故事选集》《世纪三国》等。对此郭宁觉得非常满意:“提前储备总是没错的,这样他开学以后阅读的压力就小一些。”
必读书目是什么?当学生就一定要读完所谓的必读书单吗?当记者用这个问题向受访家长们提问时,不少受访者告诉记者:“多阅读对孩子有好处,这些书单都是老师推荐的,当然都得读。”
也有受访者表示,自己给孩子准备的“必读书单”是从网上查到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书单:“我自己读书很少,也不知道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只知道多读点肯定没错,网上有这样的书单让我觉得轻松多了,照着买就行。”受访者高女士说。
读完“必读”
阅读水平能提高吗
读完必读书单,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就提高了吗?小受访者们似乎不这样认为。
今年11岁的宇豪暑假刚刚读完了《骆驼祥子》,但他觉得自己“根本没看懂”:“那个孙侦探为什么要骗骆驼祥子的钱?骆驼祥子不是拉车的吗?他为什么叫骆驼呢?他也不用骆驼拉车啊。”
对此,宇豪的妈妈只能从网上找答案给孩子解答:“说实话我自己没看过这本书,找到了答案给孩子解释,他也一头雾水,因为那些情节他也不记得了,所以说这本书感觉白读了。”
12岁的林可也在假期看完了《平凡的世界》,但写读后感的时候却犯了难,因为她发现,她似乎根本不知道要怎样复述这个故事,孙少平或者孙少安的人生经历又能给她什么样的启发。尽管爸爸帮着她一起分析了好几次,但她还是记不住小说中每件事发生的顺序,以至于写出来的作文颠三倒四,爸爸都看不下去。
“必读书单”不是照着孩子们能接受的年龄段来推荐的吗?为什么自家孩子好像并没有适应?不少家长表示有点犯愁:“莫非是我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低于同龄孩子?还是因为我们读书读得少,所以不能给孩子良好的启发?”家长们皱紧了眉头。
也有受访者表示,自己遇到了其他问题。家有初中生的刘霞就在暑期咨询孩子的语文老师葛俊桦:“孩子想提前看不适合他这个年龄段的书,是有益还是无益啊?”葛老师一头雾水,问了半天才知道刘霞的孩子想看的是《镜花缘》。的确,不在推荐书目之内,老师觉得想看就能看,但刘霞却有点紧张:“不适合他这个年龄段,会不会理解不了,或者是理解偏差啊?”
读“必读”
不如坚持“必须读”
对于这些问题,老师们觉得哭笑不得。前文提到的语文老师葛俊桦就觉得家长们太过于小心翼翼:“好像对于培养孩子阅读这件事儿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常常觉得不知道如何是好。”
在葛老师看来,“必读”书目,只是一个推荐书单,可以作为孩子们选择课外读物时的参考指南,但却绝对不是“标准”,“读书的目的是提升个人素养,跟读多少或者必须读啥没有必然关系。倘若孩子的理解能力比较好,有能力广泛阅读当然是好事,若没有也不必拔苗助长,甚至要求孩子去补读低龄阶段要读的书,那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另一位教育工作者孙长新也觉得,在对待读书这件事儿上,“没有必读书,只有必须读书”。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为了提升他们的语言水平和阅读能力,怎么能被所谓的“书单”捆住手脚呢?
读书达人张哲也非常赞同两位老师的观点,在他看来,网络上有一些备受推崇的不同年龄段的“必读书单”根本不切实际:比如要求5年级以下的孩子读《红岩》和《创业史》,或者是《红楼梦》,某些程度上没有尊重孩子们的发展。“阅读能力是靠学习和知识积累慢慢提升的,拔苗助长肯定不可取。”他说。
诚然如此,在记者看来,家长们在接触到所谓的“必读书目”时,一定要理性地分析一下,这份“书单”从何而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曾组织发布过关于中小学生的阅读指导目录,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文学等众多科目,是建立在充分了解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情况下制订的,就比较有参考性。但有的“必读书单”却是由一些图书机构或者是图书网站自主发布的,这样的书单家长们在推荐给孩子们的时候就要打个问号,千万不要因为书单不合适,而挫伤了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