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2023年09月11日
本报评论员
春华秋实又一载,桃李芬芳秋更艳。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市召开庆祝大会,隆重表彰优秀典型,交流教育教学经验,主要目的是展现我市教师队伍“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乌海新篇章。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记“国之大者”,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在政策上优先支持、资金上优先保障、项目上优先安排,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秉持着燃烧自己、成就教育、点亮未来的信念追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为推动乌海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盼相比,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着教育教学理念不够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不足、整体师资队伍力量不强、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充分等问题。这也说明推动乌海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落实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国之栋梁。
教育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时,教育也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承载着千家万户的福祉。我们必须扛牢扛实补齐教育短板政治责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满足群众教育需求。
乌海的教育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人才和教师队伍的水平上,发展教育事业,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我们必须夯实教育根基,在严管厚爱中建强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激励更多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教育要发展,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有解思维,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活力。
深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广大教师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领路人”,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不断培育一代代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加前瞻的思维、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有为的姿态,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以教育之力厚植群众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经济社会发展之基,为坚决办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