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艺
2023年09月14日
■乌海·节约集约在行动
闲置资源变产业聚宝盆、闲置土地释放发展新动能……近年来,我市将自治区“五个大起底”行动一张蓝图绘到底,高位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唤醒一处处“沉睡”资源,变闲置土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盐碱地上的“聚宝盆”
近日,在海南区一棵树村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工作人员麻利地下网、收网,打捞鲜虾。“最近虾的长势越来越好,销量不错,顾客可以到养殖基地现场参观购买,也可以到我们发货的商超、水产养殖店选购尝鲜。”内蒙古兴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员张婵说。
内陆城市能养虾吗?海南区一棵树村不仅所处内陆,还是一片盐碱地,土壤pH值普遍在9以上,对作物生产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技术人员不断改良盐碱地,将土壤pH值控制在8.5左右,使得水源的碱性更适宜养殖,生产出来的水产品肉质鲜嫩、没有腥味,深受本地和周边消费者的认可。“我们通过调配盐碱水、控制水温等方式模拟海洋环境,以室内循环水养殖和室外保温棚养殖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棚塘接力模式,确保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环境。”张婵说。去年,首度在我市实现规模化养殖的2万公斤南美白对虾,一经上市便销售一空,供不应求。今年,基地南美白对虾产量预计可达4万公斤。
以前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如今能养出鲜活的水产品,得益于我市始终立足乡村特色资源禀赋,从现有资源找出路,探索适合盐碱地的产业发展之路,变难利用资源为“美丽经济”。
“一棵树村紧邻黄河,由于地势较低,灌溉水易进难出,约五分之二的耕地都是盐碱化严重的不毛之地。我们利用盐碱地发展特色产业,养鱼虾、搞垂钓,除了引进企业建设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外,村内还开发建设了百亩鱼塘,在盐碱地开发水产养殖区域,与村内葡萄采摘园、农家乐、农耕文化体验等形成优势互补格局,盘活闲置资源,带动居民就业,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居民收益双提高。”一棵树村党总支书记郭振华说。
据了解,盐碱地多指含有盐碱成分的土壤,含盐量一般超过0.1%。一般而言,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1%时,普通作物品种的生长开始受到影响;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3%时,大部分作物品种产量明显下降。近年来,我市立足本地盐碱地实际,积极探索盐碱地生态治理之路,全面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多处撂荒的盐碱地被不断改良,逐步打造成为集种植、养殖、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示范项目,盐碱地也实现了一地多用的华丽转变。
距离一棵树村不远的万亩滩村,不少盐碱地曾经是耕地,但由于盐碱化严重,过去几十年间,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的居民越来越少。2023年,西部环保有限公司从中国农科院引进改良土壤技术,生产土地改良剂,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将万亩滩村9000余亩盐碱地作为试验田,种上了小麦、水稻、油葵、玉米等农作物,目前作物生长良好。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全面加强盐碱地开发利用;不断深化农区用地制度改革,推进耕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引导农区未有效利用的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科学统筹用地报批,逐步建立多元组合用地模式;聚焦产业发展,深入分析产业用地需求,灵活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变荒滩盐碱地为产业聚宝盆。
撂荒地上的“新产业”
“充分认识‘节约就是增长、就是发展’,树牢物得所用、物尽其值的思维观念,深入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向节约要效益、向集约要空间,坚决杜绝贪大求洋、乱铺摊子、乱上项目。”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对深入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提出了具体要求。
去年以来,“五个大起底”行动让我市“休眠”资源再次“苏醒”,不断惠及更多群众。针对因土地肥力和产量下降、农区劳动力外流等易出现的种植地撂荒现象,我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粮则粮、宜特则特,扎实开展撂荒地治理工作。
2016年至2019年,海勃湾区中河源社区数百户居民陆续完成了异地搬迁,拆迁区域出现大片闲置土地,部分农田也因疏于管理,逐渐变成了撂荒地。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闲置资源?中河源社区紧抓这一关键问题,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社会资金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发展近郊农业,让“沉睡”土地变成“活力”资源。
今年,中河源社区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利用闲置撂荒地建设了中河源社区农业文化大集和“南北集市”蔬菜分拣中心,打造便民利民新项目。“‘南北集市’利用闲置土地建设而成,为社区及周边农户提供了蔬菜销售和分拣集散地,预计年分拣蔬菜达500万公斤。”滨河街道中河源社区党委书记张迎新说。
在乌达区三道坎街道胡杨社区,一度无人问津的撂荒地经过重新整合,变为了种植有葡萄、玉米等作物,实现机械化耕地、节水滴灌的良田。“这片地上好多年没有热闹的劳作场景了,没想到这片撂荒地经过整合还能有这样的新气象。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我不仅能拿到一笔流转租金,还能回地里打工,真是好呐。”社区居民李志忠说。
在胡杨社区,不少像李志忠一样的居民,由于年纪较大,劳动能力下降,难以继续做农活,家中的耕地基本处于撂荒状态。为有效遏制耕地撂荒,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胡杨社区通过入户走访、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验等方式,全面开展撂荒地调查摸底统计工作,形成撂荒地花名册和统计台账,让撂荒地“底子清、情况明、数据准”。胡杨社区牵头成立了市海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助力居民增收。
加快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思路……让“寸土”生“寸金”,我市不断以“绣花”“织补”的精细功夫,高效盘活利用土地资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曹艺)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