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能力,可试试这些小技巧

韩建慧

2023年09月14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很多读者在阅读量增加之后就会陷入一种困惑:“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却没觉得阅读能力有多大的提高?”其实,当你在想到这个问题时,就说明你对自己的阅读深度和广度已经有所认识,并且希望有所改变。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调整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记者采访了多位读书达人,看看他们的经验对您是否有借鉴意义。

建议一: 用文学经典代替通俗小说

文学经典与通俗小说有什么区别?可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经典“不好读”,文字晦涩难懂,篇幅过长,趣味性也一般,比网络小说的可读性差多了。但读书达人徐宇骋却认为,倘若想要提高阅读能力,还是要用“不好读的书”来代替“好读的书”。

“不好读的书”一定有用吗?徐宇骋觉得,这可能也要分情况。“倘若你想要让它提高你的口才、想象力,或者是提高你的写作能力,那可能真的没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我们看一些世界名著的时候,大多数人看的都是翻译本,不同译本的语言风格、翻译水平都有区别。”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读那些“不好读的书”呢?徐宇骋说,因为这些“不好读的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经典,就是因为它是某个时代、某种社会现象的一种镜面,它能给你一个独特观察世界与人性的机会,让你通过作者的视角,进入到各种你所不曾经历的环境中去,感受一个具体的世界。

“比如我们读《德伯家的苔丝》,你可能感受到的是维多利亚时代那种虚伪的社会道德观。十九世纪后期,英国经过工业革命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但工业的发展也打乱了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不得不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转向受雇于人、被人剥削的农业工人。”徐宇骋说,“而作者托马斯塑造的苔丝这个人物,就是这样一个时代的妇女典型。她一方面敢于反抗传统道德和虚伪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当我们代入苔丝的视角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就会对这种背景感受得更为深刻。”

“再比如说我们读老舍先生的《茶馆》,小小的一个茶馆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展示的是三个时代的人物命运。无论是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还是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又或者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茶馆老板和茶客们聊天的内容,就是时代真实的写照。”徐宇骋说,“有句话说,看过世界才能产生世界观。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或真实或虚幻的世界,让我们通过身临其境,完善自我的世界观。”

建议二:

“读得精”也不能放弃“读得杂”

读书是要“杂”还是“精”?不同的读者常常有不同的看法。在很多阅读者看来,读得太杂无异于囫囵吞枣,没有太大的意义。但读得“精”却有借鉴作用,如白鹭立雪,无论是见雪,还是见白,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同,总能见一样。

但读书达人郭鹏飞却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读书固然贵“精”,但也不能舍弃“杂”,因为往往“杂”才能丰富阅读者的所见所闻,从而提高阅读者的情商和洞察力。

郭鹏飞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鼓励自己和学生读书要“精”:“不管读啥,读的时候都要搞清人物关系,明白成书背景,常做读书笔记。这样做确实很有效果,读完了记忆很深刻,在写作文或者讲课的时候能信手拈来。”

但时间一长,郭鹏飞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人都是有偏好的,倘若你只偏好一个体裁或者一种类型,又要精读的话,那阅读量可能就会变低,比如我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古代志异小说,看了很多,但对我的阅读能力有帮助吗?好像也没有。”他说。

发现这个问题后,郭鹏飞开始尝试广泛阅读,“我会把很多内容搭配着看,比如既看文学作品,又看哲学作品;既看社科类,又看人文类。精力有限时不能精读,就先了解个大概,形成一些观点,对提高自己很有帮助。”他说。

建议三:

用“建立预期”代替“开卷有益”

虽然说,在大多数阅读者的观念中,开卷都是有益的,只要读就肯定有所收获。但读书达人张哲却觉得,为了不被过载的信息量影响阅读的积极性,阅读者还是要建立预期的好。

“很多人盲目追求量,觉得我阅读量大了,阅读能力一定能提高,这一点我不太认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大量阅读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时,还可能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张哲说。

张哲认为,阅读最好还是建立预期。开始读一本书之前,要思考为什么读这本书,它什么地方比其他的书更好?清楚地确定阅读的侧重点。

“一旦阅读的侧重点清楚了,自然会比较有效果。比如前段时间我买了传媒实操专业书,我只是想看别人在实操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和经验,读的时候只找我需要的部分有针对性的阅读,既节省时间,又能获得我想要的知识。”他说。

由此可见,陷入阅读瓶颈期并不可怕,只要有所思和有所悟,就能打破这种瓶颈。提高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适当调整阅读方式,自然能让阅读效果事半功倍。

[手机扫一扫]